第A09版:文化鹤壁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名儒傅山与浚县象山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10 年 2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儒傅山与浚县象山

  ■善化奇峰何处寻

  

  浚县屯子镇境内的火龙岗东侧有两座山,分别名为尖山和平山,尖山拔地而起,峰尖如削;平山看上去酷似一头大象静卧在尖山旁边,象鼻、象背、象臀形态逼真,又称象山,象山和尖山在当地通称善化山。

  随行采访的浚县文史研究人员冯国相介绍,浚县历史上有著名的“浚州八景”,“善化奇峰”是八景之一。明《浚县志》在介绍善化山名称的来历时说:“山出云为楼观、亭台、舟车、人马之状,变幻不一,故曰善化。”

  “如果再晚些时间来采访的话,恐怕连傅山隐居地的遗址都找不到了。”善化山脚下的屯子镇张洼村的村民们不无惋惜地说。善化山上从前有千年古刹云锦寺和碧霞宫,古迹荟萃、文物众多,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年由于当地大力发展采石经济,象山和尖山都被炸平了,“善化奇峰”的美景已经成为历史。

  在张洼村村民张继现家里,记者看到了他在善化山上搜集的自唐代以来的历代碑刻,这些不同时代的碑刻记载了善化山当年的美景:“山秀泉清,木蔚草茂”;“春风桃李树,争放一川花”;“猿窃枝头果,鱼翻涧脚泉”……其秀美山色,可见一斑。

  冯国相说,善化山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是傅山选择在这里隐居的主要原因。傅山是当时名闻天下的奇才大儒,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名儒。他从老家山西云游来到浚县后,被善化美景所吸引,便隐居在象山云锦寺设帐讲学。

  张洼村的几位热心村民领着记者来到象山云锦寺的废墟旁。张洼村的老支书张修介绍,据古碑记载,云锦寺始建于唐朝,他小时候还听过云锦寺的晨钟暮鼓。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云锦寺还有高大的山门,整个寺院规模宏大,寺内古柏参天,香火不断。大殿门前原先立着一块唐代石碑,是用玉石刻制而成,能够照出云锦寺南边两公里外的韩庄村的影子,人们都称其为“通明碑”。后来,云锦寺遭到毁坏,价值连城的“通明碑”不知去向。

  令人惋惜的是,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善化山成了尖锐对立的两面,并且前者一直在向后者让步,开山采石的隆隆炮声压倒了人们呼吁保护文物的声音。张洼村的村民说,早在几年前,善化山就不能被称为山了,从前的尖山现在成了平地,平山(象山)成了洼地。如今,云锦寺遗址周围遍布采石场,遐迩闻名的“善化奇峰”伴随着开山的炮声渐行渐远,人们只能凭借记忆来回味神奇的善化美景。应张修老人的建议,随行采访的人在傅山隐居处拍照留影。他说,过不了多久,这处遗迹恐怕也要消失了。

  

  ■朱衣道人自称“侨”

  

  对傅山生平事迹颇有研究的冯国相介绍,傅山系名门之后,字青主,号朱衣道人、侨松,他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在山西太原出生,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去世。傅山的曾祖父是明朝宁化王府的仪宾,祖父是嘉靖年间的进士,父亲是万历年间的岁贡生。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傅山受到了严格的启蒙教育,成年后对诸子百家无不贯通,对音韵也颇有研究,在诗文、书画、医学方面造诣极高,是著作等身、名震天下的一代鸿儒大师。

  生于名门、才华横溢的傅山厌恶仕途,并最终走上了隐士之路,与他的家庭经历有很大关系。当年,他的曾祖父傅朝宣英俊博学,被宁化王府强招为仪宾。婚后,郡主不能生育,傅朝宣纳的一个妾生下了傅山的祖父傅霖,傅家人害怕他被王府虐待,将其抱回老家抚养。傅朝宣对自己在王府的身份和王府中的生活厌恶至极,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有子孙再敢与王府结亲者,以不孝论,族人可鸣鼓攻之。”傅山对曾祖父和祖父的辛酸经历非常伤感,从小就对权贵极为反感。

  崇祯年间,傅山的老师袁继咸受诬陷入狱,傅山徒步进京为老师申冤,并极力驳斥诬陷老师的不实之辞,又到刑部出堂作证,最终使其冤案得到昭雪,袁继咸为此感叹赋诗曰:“乾坤留古道,生死见人心。”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和关外的清兵对明朝政权形成了双重打击,傅山对内忧外患的明王朝彻底失去了信心,出家当了道士。然而,明朝灭亡后,傅山又有着强烈的反清思想,他身穿红色道袍,自称朱衣道人、侨松。所谓“朱衣”暗指朱明王朝,代表着反清复明的思想;“侨松”暗指自己是侨民,在家乡称侨有不承认清朝政府的用意,说明他不肯当清政府的顺民。

  清军占据中原后,傅山以行医为名外出云游,秘密进行反清联络。在康熙初年的1666年前后,傅山来到浚县隐居在象山云锦寺。

  傅山生活在封建政权更迭的时代,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动荡不安,他以不屈的秉性和锐利的思想锋芒傲立于明清两代的时代潮头,他的学术思想、医道医术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明末清初思想文化界一座拔地凌空的高峰。傅山一生历经坎坷,其学识和人品深受后人景仰。大思想家顾炎武对傅山特别赞赏,称其是自己的老师,并说:“吾不如青主。”

  傅山隐居浚县期间,一边在民间行医,一边设帐讲学,像马大士、赵素庐、张子白这样一批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都是傅山的高徒。

  傅山的书法造诣颇深,人称“清初第一写家”,他的“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法美学观被书法界奉为圭臬。然而,浚县人更佩服傅山的为人,说傅山“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可见其人格魅力。

  

  ■鸿儒奇才当雇工

  

  浚县流传着许多傅山的故事。传说当年傅山在浚县一带进行反清活动,失败后隐居在张洼村。

  当时,村里有个名叫张施大的人在山东济南任知府,张施大的儿子张子白在广东清远县任知县(后辞官回乡拜傅山为师,成为医学家和书法家)。张家的先人张冀曾跟随燕王朱棣追剿元朝残余势力,朱棣称帝后,封张冀为明威大将军和万户侯,到了张冀的第九世孙张子白时,张家仍是声名显赫的大户人家。

  傅山到了张洼村后,一开始村里人都不晓得他是个大学问家,他便给张家当磨匠,以打工谋生。

  一次,傅山在闲暇时画了一株绿豆秧,又在绿豆叶上画了一只叫叫蚰(蝈蝈)。据说,这只叫叫蚰很是神奇,平时它趴在绿豆叶的上面,快要下雨时却在绿豆叶的背面。这年夏季的一个中午,张家刚打的麦子正在晒场上,傅山看到这时画上的叫叫蚰在绿豆叶的背面,于是他对主人说马上要下雨了,得赶紧把麦子收起来。主人望着晴朗的天空笑了笑,并没有把傅山的话当真。没多大一会儿,狂风暴雨袭来,张家的麦子被雨水冲走了一大半,张家人纷纷称奇。

  张修和张继现都是张子白的裔孙,他们说,傅山在张家当磨匠时,张家的私塾里有个姓孙的秀才在教书,孙秀才恃才自傲,平时并不把当磨匠的傅山看在眼里。这年秋天,孙秀才由于要回家收秋向主人请假,主人摆了桌酒席为他饯行,希望他收罢秋抓紧回来继续教书。席间,孙秀才坐在上座,傅山陪坐在下座并为大家倒酒倒茶。第二天早上,张家让傅山牵着毛驴送孙秀才回家。

  两人刚一出村,就下起了小雨,孙秀才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吟出“山前山后雨濛濛”这样一句诗来,傅山随口对出“遇见雇工送雇工”。孙秀才想不到磨匠还能对诗,诗里还有贬损他的意思。孙秀才想起了主人昨晚为他设宴饯行时的情景,于是又吟出了“酒席宴筵分上下”,意思是说自己在张家是坐在上座喝酒的,傅山只是坐在下座打杂的。正在孙秀才自鸣得意时,傅山又紧接着对出了“工满迁居一样行”,孙秀才明白这一句是说他们两人打工到期后同样要离开张家,还有一层意思是傅山说要是教书的话他和孙秀才一样能够胜任。

  等过了秋收,张家发现孙秀才没有如约回到私塾,于是派人上门去请。孙秀才向来人说张家的磨匠了不起,教书比他还行。就这样,张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让傅山到私塾教书,这一试,发现他果真是个高人。不久,在张家的支持下,傅山在村边的象山云锦寺设帐讲学,许多有志之士慕名投在其门下。

  在浚县,还广为流传着“马大士拜荆条”的故事。马大士是清朝初期的历史名人,他出生在今天的淇滨区孟庄村。曾被选拔为翰林,至今浚县人还称他为“马翰林”。马大士幼年丧母,后来寄居在张洼村舅舅家,被舅舅送到傅山门下为徒。他当时比较贪玩,经常耽误功课,有一次,傅山用荆条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从此他不再偷懒,后来考中进士,当上了翰林院学士,后又被提拔为巡视两淮盐政的御史。

  当了大官后的马大士回乡探亲时,想起了恩师傅山当年对自己的严加管教,特意来到云锦寺,却发现傅山当年为他上课的地方早已人去楼空。马大士流着热泪,对着云锦寺的荆条林拜了又拜,以此表达对恩师的感念之情。

  

  ■大儒至死不称臣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朝初定,万事待兴,求贤若渴的康熙皇帝特设博学鸿词科,以广揽天下人才。诏书下达后,傅山是当时名闻天下的奇才大儒,自然是被举荐的首选人物。

  按说,这是个不用自己跑官、买官就能一步登天的大好机会,可是傅山这个倔老头以“年老体衰,有病卧床”为借口坚决不肯应招。而康熙皇帝又急需人才,驳回了傅山的请辞,令地方官将他起送进京。知县只好命人强行将傅山连人带床一起抬着上路。

  傅山一行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城郊以后,住进了崇文门外的圆觉寺内。傅山以路途劳顿、病情加重为由拒不下床,并表示誓死不入城。

  按当时的规定,凡考中博学鸿词科者朝廷将授予官职,尊儒惜才的康熙皇帝了解到傅山的情况后,降诏允许傅山免试,并特赐傅山内阁中书职位。吏部尚书冯溥劝傅山入朝谢恩,无论怎样劝他就是不动身。冯溥只得让人强行抬着傅山入朝。到了午门,冯溥强拉傅山叩头谢恩,傅山乘势趴在地上不动。康熙皇帝对此并不介意,还批示:“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傅山见过康熙皇帝后,一天也不肯在京城停留,第二天他便急忙离京返乡。他在北京拒招、拒试、拒官和拒赏的一系列表现,使他的名声更大了,许多人仰慕他的才气和骨气,以能够拜见傅山为荣。而对于那些称呼他为内阁中书的人,他总是十分反感,一律低头闭目不语不应。

  5年后,傅山去世,按照他的遗愿,在他入殓时,后人为其穿朱衣、戴黄冠。傅山临终前在遗嘱中说,如果后世的人把他同元世祖时期的“不征之臣”刘因相提并论的话,那他是死不瞑目的。因为刘因毕竟向元世祖称过臣,而傅山却从来没有向康熙帝俯首称臣!

  

  ■中医妇科在浚县

  

  后人虽云傅山“医不如人”,但主要意为赞其人品高洁,傅山医术颇为不凡,传世之作《傅青主女科》更是研究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病等妇科病症的经典专著,对中医妇科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如今,浚县中医妇科门诊为数众多,仅在屯子镇侯胡寨这一个村就有20多家。浚县周边县市及外省许多不孕不育的妇女都慕名前来浚县求医问药,这还得归功于傅山。当年张子白弃官投到傅山门下学医,成为一代名医后又广收门徒,让中医妇科在浚县扎下了根,并发扬光大。浚县自从傅山来到以后,有很多人世世代代从事中医妇科。

  记者在侯胡寨村采访时,82岁的老中医张守己正在门诊坐诊。张守己告诉记者,他出生于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父张逢麟是清朝著名的医学家,有医学专著《得心应手》流传于世。他的祖父也编写了《祖传中医妇科良方汇集》一书,对妇科研究很深。

  现在,浚县人除了在当地开诊所以外,还有不少人将中医妇科门诊开到了外省和外市。浚县中医妇科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当年傅山的言传身教。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