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编辑/王帅 TEL:0392-2189920 E-mail:annyshuai@163.com
“看图逛庙会”系列报道之社火篇
“社”,古代指土地神;“火”,即火祖,传说中的火神。古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祝福的风俗。社火,是传统民间节目的自演自娱活动,是群众在年节庆典、庙会上自娱自乐、表演性强的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统称。
浚县社火历史悠久,经历了上古虞舜至周朝时期的孕育,东晋后赵时期的萌芽,明清时代的成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浚县社火“玩会”在整个豫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且独树一帜,是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形式的大展示,是浚县的优秀民间艺术,是古老歌舞的遗存。
浚县社火是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
浚县社火演出时气氛热烈、形式多样,象征着红火、热闹、祈福之意,表演内容十分丰富,比如以下这几种表演形式:
舞狮子,一般两人表演,一人作头,一人作身。领狮人挥绣球或刀、叉诱逗,“狮子”张牙舞爪、摇头摆尾腾挪表演。
高跷,表演者脚踩二尺或更高木拐,边走边舞,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间故事或戏剧。
秧歌,民间歌舞形式之一,以地为台、边歌边舞,一般扮作戏曲或传说人物。
划旱船,船中演员多为女角或男扮女装。艄公在旁划桨,乘船女划船步行,边走边舞。
竹马,用竹篾扎作马形,演员立于地,上身露出马背,装扮为各种角色。
舞龙灯,以布和竹篾等制成龙身,龙身内点燃蜡烛或明灯,舞龙者先跑圆场,然后做出“蛟龙探海”、“金龙戏珠”等舞蹈动作。
抬阁、背阁,抬阁为数人合抬木板,板上载有装扮好的戏剧人物。背阁是一武士背后捆一铁制背架,将装扮好的少儿固定在支架顶端,呈“骑鹤”、“站花”、“吊秋千”等状。
抬老四,两人抬一副弹性大的木棍,上坐一人名曰“老四”(清代地方官吏装束),边走边上下绷动,“老四”做各种滑稽动作。
大头娃娃舞,演员各顶一个用纸糊成的大头面具,走自由步,并做各种动作。
社火所用乐器有打击类和吹奏类两大类,有鼓、铙、锣、号、唢呐、笛、笙、弦等多种。社火不像其他表演形式那么繁复、华丽,它以地为台,即兴演出,彰显出一种特殊的简朴美。
目前,浚县共有社火表演队近百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近70家,其中精品社火队近30家。
为保护浚县民间社火的传承和发展,在有关部门积极努力下,2006年10月,浚县民间社火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008年6月,浚县社火项目又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保”。
竹马
□晨报见习记者 张志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