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钩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毛泽东亲自修改《沙家浜》
鲁迅和
假鲁迅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0 年 4 月 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戏剧在政治浓妆下的传奇故事
毛泽东亲自修改《沙家浜》

  ◎一部京剧的产生与一段传奇故事  ◎样板戏《沙家浜》真是江青亲自抓的吗

  ◎戏里戏外,众多人物,几多真实几多假

  71年前,36名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一带,演绎了一段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传奇。若干年后,这段传奇被写成歌曲、通讯、剧本,进而搬上舞台,京剧《沙家浜》因此产生。

  《沙家浜》戏里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但这戏外的故事,依然耐人寻味……

  ·名人逸事·

  ◆没有这首歌就没有《沙家浜》

  

  熟悉京剧《沙家浜》的人都知道,这部戏塑造了“18棵青松”,即18位新四军伤病员的光辉形象。《沙家浜》一剧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上的那些故事。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更大冲突,10月初,“江抗”被迫从苏州、江阴、无锡、常熟、太仓地区西撤至扬中境内,而将一些伤病员和医护人员留在了阳澄湖上。

  但在沙家浜纪念馆里记载着的是36名新四军伤病员的姓名。“一些历史资料比较混乱,对于当时伤病员的人数有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是18个,有的说是36个,到底是多少呢?这要从这部戏的源头去追溯。”一直致力于研究沙家浜革命历史的徐耀良老人说,《沙家浜》的出炉,其实最早源于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你是游击兵团》,1943年首次演出后广为流传。

  1943年10月,时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宣传股长的过鉴清和从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分配来团工作的黄苇,一起谈起了五十二团团史,谈起五十二团从当年36个伤病员发展壮大的经过。两人决定合写一首歌曲。不久,由过鉴清作词、黄苇作曲的《你是游击兵团》就诞生了。

  

  ◆新华社记者首写沙家浜故事

  

  徐耀良说,歌曲传唱开来,就吸引了不少人去写那段斗争历史,而沙家浜故事的第一个作者就是崔左夫,他是新华社的一个随军记者。徐耀良曾见过崔左夫两次,了解了很多当年崔左夫创作这个故事的情况。

  1948年11月13日,参加淮海战役战地采访的崔左夫遇到了华野一纵队副司令员刘飞。当时,该纵队在刘飞指挥下,于徐州地区一举全歼国民党六十三军,引起很大轰动。战斗刚结束,崔左夫就要求采访刘飞。刘飞环顾弥漫着硝烟的战场,对崔左夫说:“如果写作战指挥,请不要提我刘飞,仗是部队打的,不能让我贪了大家的功劳。”崔左夫跟着刘飞边走边听,刘飞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前面一批正在打扫战场的官兵说:“我建议你好好去写写二师,这个师是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阳澄湖的斗争岁月真让人难忘啊!”刘飞身旁的人说:“我们刘司令也是36个伤病员中的一个,他装着一肚子伤病员在阳澄湖坚持斗争的故事,你什么时候来好好采访他吧!”

  但因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新的报道任务不断,崔左夫未能作进一步深入采访,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1957年,崔左夫专程赶赴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采访了3个月,最后写出了通讯《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此稿写成不久,适逢上海沪剧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陈荣兰和该团编剧文牧来到南京军区政治部,收集寻找可编写抗日传奇剧的素材。崔左夫和陈荣兰是老战友,便把《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稿子交给他们参考。他们看后兴奋不已,将此稿带回上海,由文牧以此稿作为基础,改编出的剧本起初定名为《碧水红旗》。

  此时的刘飞已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陈荣兰和文牧便将剧本拿来征求刘飞的意见。刘飞拿出他的回忆录《火种》交由陈、文二人参考。陈、文二人回去后,根据《火种》又对剧本作了认真修改,并更名为《芦荡火种》。同时为了使人物更加紧凑,有利于舞台演出,戏里的新四军伤病员改为18个。

  修改后的《芦荡火种》连续演了370场,观众达56万人次,一下子火了!那么,这出戏为什么又被改为《沙家浜》呢?

  

  ◆毛泽东为何改剧名为《沙家浜》

  

  曾在沙家浜镇担任领导的知情人介绍,其实《沙家浜》故事到底发生在阳澄湖畔的哪里以及戏里的沙家浜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芦荡乡改名为沙家浜镇时,就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周边地处阳澄湖畔的乡镇。他们认为阳澄湖水面主要面积不在常熟境内,“沙家浜”归属值得商榷。但最终“沙家浜”花落常熟。

  徐耀良老人说,其实早在1943年,过鉴清就在《你是游击兵团》中写道:“阳澄湖畔,虞山之麓……”很清楚地点明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动频繁的区域范围,而今日的沙家浜镇正是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区。

  “沙家浜镇原本是个不出名的小镇,它的地名曾演变过3次:横泾、芦荡、沙家浜。但自从毛泽东同志把京剧《芦荡火种》改为《沙家浜》后,它就变得家喻户晓了。”常熟市沙家浜镇原党委书记张永清说。

  《芦荡火种》去北京公演后,被北京京剧团一眼看中,改编为京剧。

  毛泽东在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后,提了一些很中肯的建议,其中就有把剧名定为《沙家浜》。毛主席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给这部戏改了结尾。原来沪剧《芦荡火种》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的良机,化装成吹鼓手、轿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最初改编为京剧时,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毛泽东认为这样处理结尾就成了闹剧,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 

  据说,江青在从上海飞往北京的专机上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见了《芦荡火种》公演并受到广泛称赞的消息。到北京当晚,她就去看戏,演出结束后直奔后台大发雷霆:“你们好大的胆子,没有让我看就公演了。”她还霸道地宣布:“这出戏是我管的……我让《人民日报》给你们发两篇社论。”

  1965年4月中旬,北京京剧团到上海,重排《沙家浜》,江青到剧场审查通过,定为“样板”。据说,“样板戏”的名称从此就叫开了。  

  

  ◆那些人和那些事都是真的

  

  为了找到阿庆嫂,常熟市沙家浜文化站人员遍寻历史资料,相继寻访出陈二妹、朱凡、干桂宝、戴阿大、范慧琴、徐巧珍、陆二嫂等众多阿庆嫂原型。不过也有人说,阿庆嫂可能是个男的,譬如东来茶馆的胡广兴,就是利用茶馆老板身份做地下工作。

  作为36个伤病员之一的原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黄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就是在沙家浜养伤的众多伤病员中的一个,戏里的春来茶馆就是现实中的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其妻子就叫“阿兴嫂”。

  而事实上,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在创作札记中早已说得很明确,春来茶馆的原型是常熟董浜镇上的东来茶馆,店主胡广兴本是男性。东来茶馆是常熟县委设立的一个秘密交通站,胡广兴是任天石少年时期的同学,因此担任了秘密交通员。

  在崔左夫的文章中,还实事求是地讲到了胡广兴后来的下落。在胡广兴入党一年后,由于环境恶劣及家庭矛盾,他离乡到了上海。临走前,他对任天石说:“我是瘦马负重,只能走到这里了。”

  那么,明明是茶馆男老板,为何到剧里就变成了老板娘呢?

  文牧在创作札记中也提到了这一点:“陈荣兰认为戏里男角色太多,建议把茶馆老板改为老板娘。我同意了。谁知把老板改成老板娘,牵一发而动全身,真不简单。老板娘本来取名‘阿兴嫂’,后来觉得‘兴’字显得平,改成‘庆’字便显得重甸、有力,叫起来也响。”

  可见,阿庆嫂完全是个虚构的形象。此外,还有研究者透露,剧中伤病员的领导人郭建光,实际上是从太仓县县长郭曦晨、当时中共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和新四军第五路军参谋长夏光3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而剧中地下负责人陈天民的名字,则是由当地革命者陈刚、任天石、薛惠民3位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

  虽然《沙家浜》中的许多人物和场景都经过了艺术加工,但《沙家浜》中的剧情在沙家浜确实发生过,而胡传魁这类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的。(据《现代快报》)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