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篇】
◆各界人士谈林业管护
4月11日,记者就植树造林及林业管护的问题采访了我市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纷纷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娄保军,鹤山区晨龙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告诉记者,每一个人在绿化方面不仅有义务,而且有责任,都应该尽职尽责。“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员工植树。在我们公司内部,只要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树,我们在努力打造一个美丽的花园式企业。同时,我们还把环保理念引入每个员工的心中,让他们时刻牢记环保的重要性。每年,我们都会划拨一部分资金用来植树。植树节前后,在快速通道、淇河河畔都能看到我们员工的身影。”娄保军告诉记者,在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应该尽量做到建筑给树让路,不必要的设施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来进行城市绿化。
韩伟,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他认为,只重视植树的数量、不重视成活率,只见植树人、不见看护人,只布置、不验收,只拨款、不罚款等做法是不可取的,植了树却无人管理,能否成活都没有人管,这才导致年年植树不见树现象的发生。韩伟建议,林业部门应在林业管护发面设立一些地方规章,谁种树谁负责,有效保障树木的健康成长。
记者还采访了淇滨区林业局副局长王小占。他对记者说:“我们已经把林业管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目前,我市已经在三区两县的林业部门分别成立了林业管护分队,对辖区内的树木进行整体管护。同时,我们还将林业管护的具体工作责任分派到各乡镇、村组,责任到人,具体到树,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绿一片,将林业管护切切实实地做到位。”
◆林业发展的趋势
鹤山区林业局副局长郭永发对记者说,深化林业改革,解决林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入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森林主导利用目的的不同,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
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实行事业化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作为基础产业,实行企业化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调节其发展,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二是以重点国有林区为突破口,改革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高企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当记者问起如何调整并完善林业政策、理顺林业生产关系时,郭永发介绍,一是要完善林业投入政策,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体系,逐步使公益林业建设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各级财政长期稳定的投入保证;二是制定商品林建设的信贷优惠政策,调减林业税费中不合理的部分,包括育林基金和维简费,使承包者得其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管理政策,完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承包、租赁、抵押、继承,增强林业活力。
【人物篇】
4月11日,记者在林业部门的推荐下,采访了几位我市的护林优秀标兵。
◆张改明:十七年如一日,荒山变绿地
张改明,山城区鹿楼乡凉水井村人。自1993年国家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后,凉水井村的荒山渐渐披上了绿装。张改明上山加入了护林行列,为了专心护林,他和老伴将家搬进了山洞。谁也没想到,张改明这一干就是17年。
1994年的春天,一场大火把满山的小树苗烧光了,张改明参加灭火时险些被烧伤。这一次的火灾,使不少护林员都动摇了信心,相继搬下山住,但张改明却留了下来。他独自一人在山上开荒地、种树苗,没种子,他就在附近的柏树上搜集树种,只要天一下雨,他就赶紧栽种,渐渐地,原本荒芜的山头又重新铺上了绿色。
张改明没有收入,吃、穿、住、用都得靠儿女们接济。窑洞的居住条件很差,每逢雨雪天,被子都会被打湿,他身上经常被虫子叮咬。
2006年,张改明被诊断得了癌症,需要马上做手术。当时正值冬天,山上容易发生火灾, 他担心十几年的心血会毁于一旦,也怕手术期间,那片他精心看护的树林无人照看,所以迟迟不肯手术。
后来在住院期间,张改明听说柏树被羊啃了一片,非常着急。一出院,他便不顾儿女的阻拦,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了山上。临走前,他告诉儿女,他已下定决心,“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在这片荒山上造林不止”。
《淇河晨报》、《鹤壁日报》、《大河报》、《河南日报》、鹤壁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张改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2006年10月,他的事迹被鹤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第三季度十件好事;2007年3月,他被鹤壁市委宣传部评为增辉鹤壁十大年度人物;2007年11月,他被鹤壁市人民政府授予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荣誉;2008年12月,张改明又荣获“河南省绿化奖章”。
◆焦小磨:12年绿了4000亩荒山
焦小磨,淇县黄洞乡人。1998年,焦小磨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承包了黄洞乡夺丰水库南边的2000亩荒山,做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焦小磨把刚满月的儿子丢给老母亲,带上妻子,雇了20多个人,义无反顾地上了山。当时,满山的石头上只覆盖了薄薄的一层土,一镢头下去,震得人虎口发麻。焦小磨他们就在这碎石中,刨出了一个个坑,栽下了一棵棵树,在山上临时安了家。这一住,就是9年。
山里不通水,吃水、用水都得从山下的水库一担担挑上来。多年的种树经验,也让他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种树方法,那就是“泥浆灌根法”,用这种方法种的树,即使一个多月不浇水也死不了。2001年10月21日,焦小磨开着三轮车拉工人上山,在一个拐弯处,车子一下子翻了。焦小磨赶紧把车扶正,拉着一车伤员往卫生所开去。等把所有伤员安置好后,他才发觉自己满脸是血,眉骨处钻心地疼痛。经检查,眉骨骨折了。
种树的第一年,焦小磨就投资了3万余元。种了12年的树,他先后共投入50多万元资金。就这样,一棵棵树苗在焦小磨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绿色逐渐取代了裸露的秃岭。12年的努力,焦小磨终于干出了名堂。夺丰水库南山的四道沟、六道岭,共2000亩荒山全都实现了绿化,其中除了1万株柿树、花椒树等经济林木外,还有近50万株柏树。
2008年春,焦小磨又承包了北玉皇顶附近的塔沟,包括九道沟、十道岭,面积达6000亩。截至目前,这些地方已种了20万余株侧柏。至此,他已经绿化了4000亩荒山。
◆赵喜生:荒山变成“花果山”
赵喜生是鹤山区姬家山乡张陆沟村村民,40岁出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知识型、创业型农民。上世纪90年代,赵喜生抓住“有水快流,强力开发”的机遇,筹资80万元,带领一帮乡亲在村西开了一座小煤矿。几年下来,凭着精明强干和精心管理,赵喜生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2000年,赵喜生响应政府整合煤炭资源的号召,关闭了经营多年的煤矿。虽然在当地也算得上富裕户,但没有了自己的事业,赵喜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1年,赵喜生义无反顾地承包下2000亩荒山,并且一包就是50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赵喜生成立了宏程林牧示范基地。
签订承包荒山合同后,赵喜生多次翻阅资料,外出考察,将爱宕梨、凯特杏、速生杨作为首要发展项目进行开发。首先,赵喜生对2000亩荒山进行了改造,使原来土质黏重、高低不平的荒坡得到了平整,使杂草丛生的山地变成了林木生长的乐园,方便了灌溉和管理。此后,赵喜生又在山林里搞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基地里不仅栽上了果树,还放养了笨鸡和山羊,盖起了农家饭庄,增加了收益。
几年来,赵喜生在山上种植爱宕梨150余亩,共1万余棵;凯特杏30余亩,共6000余棵;速生杨200亩,共1.5万余棵;侧柏、五角枫1000余亩;放养笨鸡、波尔山羊5000余只。如今,赵喜生的宏程基地已进入丰产期,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农家饭庄成为当地知名的休闲就餐的好去处。
2005年,宏程基地获得了“河南省无公害产品基地”的荣誉。2007年和2008年,赵喜生也先后荣获“市优秀青年”和“省致富能手”殊荣。
【记者感言】
经过一个星期的深入采访,记者对林业发展及管护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为我市林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我市林业发展及管护方面存在的不足。 树是人类生存之必须,但有些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栽在同一处”的奇怪现象却发人深省。俗话说,十年树木。那些我们所植的小树更需要我们常去看看,不能一“植”了之。植树是一种责任,管护却更是长期的责任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