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应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联
我国地震特点如何?
地震前兆信息可靠性不足两成
地震为何多在夜间发生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4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震局高建国研究员:
地震前兆信息可靠性不足两成

  针对近日多地出现的地震传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明确表示:“在中国,地震预报消息只有政府部门能够发布;其次,中国地震预报水平达不到如此精确的程度。”

  关于地震各种前兆的可靠性,高建国说:“中国地震学家曾经对地震前兆进行过梳理分析,结论是绝大部分收集到的前兆信息仅有20%以下的可靠性。与前兆表现出最好对应关系的是地下水、地电(HRI波)。在动物异常方面,北京工业大学的试验数据显示,虎皮鹦鹉对地震的敏感程度较高。一般情况下,虎皮鹦鹉每天跳动1000余次,但1000公里以外的地区发生地震时,其跳动超过2500次/天。但这种情况出现在地面,如果将它放在桌子上,就不灵了。猪、马、鸡等动物,对地震的感应区并不一样,猪对次声比较敏感。”

  此外,一些新的手段,如气象云图,对地震也会表现异常。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一位教授在1991年后,利用卫星热红外图预测地震,已预报100多次地震,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手段。

  高建国介绍,唐山地震后,专家收集到2000多个异常信息;汶川地震后,收集到550多个异常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来自震后,而非震前。地震前兆分析的复杂性或其难度,在于地震异常信息也会发生变化,异常多的地方不一定是震中地区。中国地震局曾介绍,只有20余次地震预报准确,而高建国统计发现,中国有77次准确预报,包括中短期和短临预报,其中有30次成功预报了6级以上地震。他对地震预报很有信心,但认为只是需要更好地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专家则需要更多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高建国说,在目前技术水平还达不到期望的预报精度时,仍有必要借鉴“群测群防”的历史经验。事实证明,地震预报只依靠专家行不通。只有政府、专家和群众都参与信息的收集,才能降低地震预报的风险。专家的作用在于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给出判断。

  (据《科学时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