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中国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摄影评奖屡遭“质疑门”的背后
交通局长电话中骂市民被曝光
近半重庆夫妻
“AA制”过日子
49岁男子自学考上大学
香港完成
首例心肝肾
同步移植手术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0 年 8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图片《挟尸要价》获奖引发真假新闻争论
摄影评奖屡遭“质疑门”的背后

  获奖的新闻图片《挟尸要价》。

  一张曾引起极大轰动的照片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但结果刚一公布这张照片的新闻真实性就受到有关媒体和人士的广泛质疑。获奖照片《挟尸要价》一时间引发了图片背后真假新闻的争论以及对摄影评奖更广泛的关注。

  

  到底是“挟尸要价”

  还是“牵尸靠岸”?

  《挟尸要价》获奖消息一出,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便在网上发文,质疑这张照片被“误读”。

  李玉泉说,不怀疑这张照片是现场情景的真实记录,但照片的文字说明对事实进行了“误读”,照片的准确事实应该是打捞者在“牵尸靠岸”。

  随后,照片作者张轶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重申照片就是说明打捞者在“挟尸要价”,并公布了一组照片。

  由张轶提供的连续拍摄的这组照片显示,牵着尸体的船只明显地是在向某个目标靠近,船尾的船夫很明显在不断划桨,在照片固定的参照物如河中沙洲、站立的人等,都显示牵尸体的那艘船在不断向拍摄人靠拢而不是静止。

  此外,当时一些现场目击者告诉记者,整个打捞过程均是前面一条船往前拉,后面一条船护住遗体,两船合力将其牵引至岸边后再捞上岸,谈不上一条船“挟尸要价”。

  而据记者查实,那名被猛烈抨击的穿白衣的捞尸人不是被转载的许多照片说明中所说的姓陈,而叫王守海。此外,荆州市公安部门的相关调查显示,这些人员只是受雇打捞遗体,所得报酬基本是固定的,不会去直接讨价还价。

  实际上,早在2009年11月3日,这张署名“真真”(本名张轶)的照片在媒体发表后,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就向有关部门写下了近万字的“声讨信”,提出被媒体和网络广泛引用的打捞英雄遗体中的照片,被媒体误读为船主“牵尸谈价”,背离了事实真相。

  

  评委:

  我们只是评好作品

  据记者了解,张轶拍摄这张照片后,他所供职的《江汉商报》由于种种考虑并未刊发。张轶以个人名义在2009年11月3日的《华商报》首发该照片,署名“真真”。

  照片刚一刊出,就有不少媒体对照片反映的事实进行质疑,认为没有一个当天的学生能够回忆证实,执行打捞任务的捞尸人曾经在那一刻“手牵绑尸绳与学生谈价钱”。

  但是,就是这样一张争议很大的照片,却在随后屡屡获得中国各类摄影评奖的各种奖项,直至最终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张备受质疑的照片之所以顺利获得有“中国荷赛”之称的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与此前该照片获得过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等两个奖项直接相关。

  “参赛人员都是新闻从业人员,规矩应该懂,要自己负责任。新闻摄影的评选和任何的评选一样,我们只是评好作品,不是评假作品。”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委会负责人说,“至少这三年内,所有的摄影评选,都是多事之秋。大家对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一旦被践踏很关注,这是个社会的进步。”

  据此次大赛评委会介绍,在评选现场,评委们也听说了相关质疑,评委会当场就向作者征询,但作者一一给予了答复。

  

  如何摊明那些

  模糊的“底片”?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大赛的评委、《人民摄影》副总编辑尹玉平说,一般来说,大赛的主办方不能随便质疑参赛摄影师的诚信。但大赛在机制上对造假是有所防范的。

  尹玉平说,评委不是电脑专家,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鉴别照片的真假,尤其是图片文字说明的问题,评委是不可能知道具体的详细情况。

  有专家指出,这次事件也反映出,评奖应具有更完善的体制。

  摄影作品涵盖、反映了社会上方方面面的问题,评奖机制应跳出照片本身,杜绝只在技术层面上评奖,而要考虑从社会层面进行规则设置,比如要求参赛者提供照片来龙去脉的背景说明,有无证人证言,一旦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追究责任,保证评奖的权威性。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