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消费周刊·讲述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街串巷的冰糕车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10 年 8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街串巷的冰糕车

  □记者 陈海寅 实习生 姬振芳

  (资料图片)

  最快乐的差事:

  给家人买冰糕

  最快乐的差事:

  给家人买冰糕

  追着冰糕车跑了老远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家里人都忙着干活的时候,跑腿儿传话的事就交给了我。对我来说,最快乐的差事莫过于午后去给全家人买冰糕了。”新区的齐女士接受采访时说,30年前,她还是个小孩子,街上经常有推着自行车卖冰糕的小商贩。“夏日午后吃一支冰糕,是那时候最好的消遣。”

  “每天吃过午饭,门外就会传来卖冰糕的吆喝声。一到这时,家里人就会支使我去买冰糕。”齐女士说,家里一共5口人,“我出去买的时候,就拿着爸妈结婚时买的一个大搪瓷缸,把买的冰糕放里面端回来。”

  齐女士说,现在她还能回想起自己当年买冰糕时的情景,“那时候才七八岁,个子比自行车高不了多少。把钱递给卖冰糕的后,就踮着脚尖,把搪瓷缸高高地举过头顶,眼巴巴地看着卖冰糕的把5根冰糕一根根放进去。”齐女士说,买好冰糕后,她就一溜烟儿地往家里跑,生怕冰糕化了。“从街口到我家还需要穿过一个小胡同,跑到家的时候冰糕总会化一点儿,外面包的一层油纸都浸透了,化到缸子里的冰糕水通常就是对我的奖励了。”

  “转眼间30年过去了,现在街上早就没有推着自行车卖冰糕的了。”齐女士说,自己家早些年就买了冰箱,冰糕都是成箱地往家里买,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可她却还是忘不了那段日子,当年买冰糕用的大搪瓷缸父母还保留着,经常跟家里的小孩说起我当初买冰糕时的情景。”

  “那天我从街上过,看见一个小孩因为没有买到自己想吃的那种口味的冰激凌而跟妈妈哭闹,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在一家单位做会计的姚女士说,她小时候父母很少给她买零食,“每到夏天,看见别人家的小孩吃冰糕,我就羡慕得不行,老是跟父母哭闹。有一次,我在家门口看见卖冰糕的人远远地过来了,就赶紧跑回家跟妈妈要了一角钱。出门时,却看见卖冰糕的骑着车子走远了,我就赶紧追着卖冰糕的车子跑。”

  姚女士说,自己当时也就六七岁,虽然很努力,但总也跑不过自行车。“我一边跑一边喊,但卖冰糕的只顾吆喝,根本就没注意到身后有个小孩追着他的车子跑。追了大概有3里地吧,我实在跑不动了,一屁股坐在路边嚎啕大哭起来。”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近20年,姚女士说,她对当时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那天也就奇怪,正当我坐在地上哭的时候,卖冰糕的人却不知道为啥又折回来了。弄明白事情经过后,他还乐呵呵地多给了我一根冰糕。”姚女士说,她还记得那是一位面目慈祥的老人,说话特别和气,还用随身带的手绢给她擦了擦泪迹斑斑的小脸。“拿着冰糕回去的时候,我见人就炫耀:‘看,我一角钱买了俩冰糕!’”

  说到这里,姚女士自己也觉得好笑。她说,她现在还很喜欢吃老冰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冰棍的味道能让她想起当年的情景。

  的日头特别毒辣,不一会儿就把裸露的皮肤晒黑一层。为了能多卖出去冰糕,还得不停地吆喝。半天下来,嗓子都冒烟了。虽然自行车后座上就是冰糕,但总是不舍得吃,都是每天出门前带一大桶凉开水,渴的时候喝上两口。”

  尽管这样,张先生还是希望天气越热越好,“天气越热,生意越好做,一箱冰糕不到半天就能卖完,我就再批发一箱冰糕出去卖。”午后最热的时候,别人都在阴凉处纳凉,他还在走街串巷满大街吆喝。一个暑假下来,他彻底成了“非洲黑人”。“最严重的时候,脸上都晒脱皮了,生疼生疼。”

  虽然没少吃苦,但这段经历也让张先生受益匪浅。“那半年里,我没给家里人要过一分零花钱。上大学之后,我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出去打零工,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张先生说,走街串巷卖冰糕的那个暑假,是他人生里的一笔财富。

  一支冰糕是当时最大的渴望

  浚县的王女士说,30多年前的儿时记忆既让人留恋又有点儿心酸。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全靠父母在生产队里挣的工分养活一大家人。我家兄妹七个,好几年不做一件新衣服是常事,吃零食是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奢侈事。”

  王女士说,她十来岁的时候,经常有人骑着自行车到村里去卖冰糕,能吃上一支冰糕成了好多孩子盼望的事。

  “有个小伙伴家境稍好点儿,家里人给他买了根冰糕,引得不少小孩子都围着他看,争着问他是啥味。”

  王女士说,她还记得,有一天父母的心情特别好,决定给家里每个孩子都买根冰糕。“但那天从早到晚都没有见着一个卖冰糕的,等到晚上,几个年纪小的弟妹为此都哭了。”

  “成家之后,生活条件慢慢好了,现在家里冰箱里各种口味的雪糕都有。”王女士说,奢望一支冰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却不知道为啥,时不时还会想起那些日子。

  盼望每天能有吃不完的冰糕

  那些已然消失的

  走街串巷的身影

  “现在想想,觉得那时看着卖冰糕的掀开泡沫箱子上面的小棉被,取出冰糕递给我时,是我一天里最幸福的时候。”在新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陈女士说,在她刚记事的时候,父母每天都会给她一些零花钱。“我特别喜欢吃冰糕,夏天的零花钱都让我买冰糕了。”

  “那时候,骑着自行车卖冰糕的特别多,最多时一天里能有十几个卖冰糕的小贩吆喝着从我家门口经过。但因为每天的零花钱只够买一支冰糕,所以每天早上爸妈把钱给我之后,我总要在手里攥上大半天才舍得花出去。”陈女士说,有次她早上就买了冰糕吃,到中午时看见邻居家的小孩吃冰糕,特别羡慕。但爸妈当天说啥也不再给她零花钱了。

  “我记得那时的冰糕是一角钱一支,雪糕和冰块是两角钱一个,而刚流行起来的娃哈哈是3角钱一瓶。如果两天不吃冰糕,可以买一个雪糕或冰块;如果3天不吃冰糕,可以买一瓶娃哈哈喝。”陈女士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她养成了不乱花钱的习惯。她现在花钱很有计划,和从小培养起来的理财习惯有很大关系。

  但小时候对冰糕的那种渴望,是怎么也扑灭不了的。“我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班里转来了一位同学。听说她爸爸开了个冰糕厂,我当时就特别羡慕她,觉得天下最美的事莫过于每天都可以尽情地吃冰糕了。”陈女士笑道。

  那时,陈女士有一个表姐在冰糕厂里当包装工,这份工作让她特别向往。“现在想想觉得挺可笑的,我那时满脑子就一个心思,长大了一定要去冰糕厂当包装工,那是我眼里最美的工作。”

  “那些年,不但走街串巷卖冰糕的多,做其他生意行当的人也多。为了多赚点钱,他们每天要跑十几里地甚至几十里地。”新区的王先生说,他记得小时候经常有推着车或挑着担子的货郎在村子里吆喝,往往随身带个锣,一路走一路敲。

  “他们通常会带着糖豆、果丹皮等零食和针头线脑,可以买,也可以用废旧品换。我记得奶奶那时候经常拾一些塑料布、废纸箱、空瓶子啥的,听到锣声响,奶奶就会拿出来换一些针线,还会给我们换些糖豆。”

  “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些人的身影了,商品齐全的超市在农村也是遍地开花,买东西特别方便。”王先生说,即便是有走街串巷的生意人,也都是开着三轮车或卡车,用扩音器吆喝,省事、方便。“很怀念那些有支冰糕吃、有几个糖豆吃就高兴得不得了的岁月。”

  卖一个暑假冰糕赚了半年零花钱

  如今已是一家房地产公司销售总监的张先生说,他上中学的时候,为了积攒零花钱,曾经在暑假里走街串巷卖过冰糕。

  “我考上中学的时候已经14岁了,想给自己添置点东西,但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我想自己挣点钱,就想起了卖冰糕。”张先生说,他把一个旧泡沫箱子洗干净后,在里面放上一个大保温盒,最外面再裹上一层旧棉被,把这些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卖冰糕的行当就算准备齐了。

  “一次大概能装百十支冰糕、二三十个雪糕或冰块。一支冰糕能挣五分钱,一个雪糕或冰块能挣一角钱。卖完一箱冰糕,差不多能挣七八元钱。如果哪天生意好,还能卖两箱,平均下来一天能挣十来元钱。”

  张先生说,卖冰糕这活儿看着挺简单,干起来才知道辛苦。“夏天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