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消费周刊·讲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嫁妆的变迁
一个小木箱,珍爱了30多年
3个月织就的嫁妆
现在的年轻女孩谈嫁妆
丰盛的嫁妆,幸福了半辈子
无标题
出嫁时勉强凑齐
4个红包袱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10 年 9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嫁时勉强凑齐
4个红包袱


  上世纪六十年代

  浚县王庄乡的刘老太太时常跟晚辈们提起自己年轻时的时光。如今年过七旬的她,已经结婚后50多年了。

  “看着现在有吃、有穿、有钱花的日子,真是感叹自己年轻的时候没赶上好光景,出嫁时连像样的嫁妆都凑不起来。”刘老太太说,自己的外孙女就要出嫁了,她女儿给孩子准备了丰盛的嫁妆。不但沙发、衣柜、衣服、各类电器一应俱全,还有一张5位数的存折。“看着孩子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这当老人的心里也很欣慰。”

  刘老太太说,她年轻的时候娘家很穷。她父亲过世早,只留下母亲和兄妹几个相依为命。没有了男劳力的支撑,一家人常常连饭都吃不饱。“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长大后经媒人说合定了门亲事,出嫁的时候母亲为我的嫁妆愁得好些天睡不好觉。”

  刘老太太说,她结婚的那个年代,娘家都时兴陪嫁红包袱,是用一块长宽各一米的红布包裹起来的包袱。陪嫁包袱的数量根据娘家的经济情况而定。有的人家日子过得宽绰,姑娘出嫁时就多陪嫁几个红包袱;有的人家日子过得紧巴,就少陪嫁几个。在当时那个年代,娘家给姑娘陪嫁的红包袱都是4个、6个、8个、10个等双数,寓意是“双双对对”,以图吉利。即使条件再不富裕的人家,最少也要给闺女陪嫁4个红包袱。“红布好凑和,我娘在我出嫁前就用家里的布票换了好几块红布。但包袱里包啥东西,却愁坏了她。”

  “往包袱里包啥的都有,一般都是冬夏穿的衣服和金银首饰。我出嫁时,家里连一件像样的首饰都没有,娘连个很小的银戒指都打造(‘定做’的意思)不起。最后,娘把家里近些年省下的布票都给我换成布做成了衣裳,但还是只包起来两个红包袱。眼看着成亲的日子越来越近,娘又出去借了布票,给我做了两身过冬的棉衣。”刘老太太说,这样七拼八凑,总算凑齐了4个不算太满的红包袱。

  “我成亲没多久,邻村就有人嫁闺女。那户人家的家境好,嫁闺女的时候陪嫁了16个红包袱,有大摞大摞的衣服和各种金银首饰,还有一些时兴的家庭用品,把俺们这些小媳妇羡慕得不得了。”刘老太太说,看着别人风风光光地出嫁,自己心里甭提有多心酸了。“我当时就想,以后就算再苦再累也不能让我的孩子出嫁的时候受委屈。现在,看着外孙女这么丰盛的嫁妆,我心里特别感慨,特别高兴。”

3上一篇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