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天涯共此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岁~30岁人
眼里的中秋节
中秋佳节话鹤壁民俗
50岁~60岁人
眼里的中秋节
中秋节要回家的人
中秋节不回家的人
60岁~85岁人
眼里的中秋节
30岁~40岁人
眼里的中秋节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9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秋佳节话鹤壁民俗

  关于我市中秋节的民俗习惯,记者采访了我市几位研究民俗的专家,他们分别介绍了我市中秋节的相关民俗习惯。

  淇县研究淇河文化的郑厚德介绍说,“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千百年来,人们过中秋节形成许多习俗,诸如赏月、祭月、吃月饼、馈赠月饼等。

  浚县对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马金章介绍,浚县中秋节风俗有敬老、赏月、拜月、吃月饼等。

  中秋节前,儿女要给父母送节日礼物,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儿女,更要在节前赶回家给父母送月饼。准女婿要向未来的岳父母送以月饼为主的各色礼品。厂矿、机关、学校等单位要备水果、月饼派代表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

  中秋节晚上明月高悬,浚县人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赏月活动,或在庭院,或在公园,或在秀丽的大伾山上。马金章告诉记者,浚县人在中秋时节上大伾山赏月已经成为习俗,很多外地人还专门来到这里欣赏中秋节的月亮。

  浚县人拜月的风俗是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拜月时,妇女主祭,置案月下,以月饼、锅盔、果品供嫦娥。

  过中秋节人人都要吃月饼,“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酥甜”。人们并不仅仅为吃,而是借吃月饼表达对团圆美满的向往和追求。

  研究淇河两岸民俗文化的王俊智介绍,中秋佳节之际,淇河两岸的民俗文化主要有蒸糖饼,祭月,互相赠送糖饼等。王俊智说,咱们现在说的月饼,其实并不是鹤壁本土的东西,大部分是从南方传播过来的,而鹤壁本土中秋时节的特色食品是糖饼。

  提到蒸糖饼,王俊智的话开始滔滔不绝,他说中秋时节,玉米、红薯、石榴、芝麻等正好成熟,家家女人都开始忙着蒸糖饼。用白面捏成两块大饼,中间放上红糖,上面洒上芝麻。为了显得喜庆一些,心灵手巧的媳妇用秋麻刷(即秋麻果)在面饼上面按上花纹,也有的用小瓷碗在面饼上面印上一个月亮形的花纹,还有用梳子和顶针印上各种图案的,而且糖饼的边缘会捏成花形。

  到中秋节晚上,人们就开始把小方桌搬到院子里,上面摆满了糖饼、石榴。王俊智说,祭月的时候,男人一般不参与,有“男不愿月”之俗,小孩子们则唱着“明奶奶,明光光,开开大门洗衣裳”的歌谣在院子里又蹦又跳,等着家人祭拜后吃祭品。

  中秋节第二天,即八月十六,家家的女人又都挎起装满糖饼的篮子,回娘家孝敬爹娘去。如果是未过门的女婿,则是在八月十五之前,挎上一大芭斗篮子糖饼去孝敬未来的岳丈岳母。而第一年结婚的媳妇,在中秋节这一天也会被娘家叫回去,在娘家过中秋节,当然媳妇回娘家的时候会带着蒸好的糖饼,而返回婆家的时候,娘家也会陪送回去一些自家蒸好的糖饼。王俊智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蒸糖饼了,都是直接买月饼。

  王俊智介绍,我市的中秋节风俗习惯是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是千百年来民间文化的积淀,与南方比起来,显得更质朴。

  □晨报记者 张小娜/文 赵永强/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