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消费周刊·讲述
上一版3  4下一版  
那些抹不掉的声音
国庆活动
即将闪亮登场
无标题
老式留声机(资料图)。▲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0 年 9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渐行渐远的消费记忆”系列报道之——
那些抹不掉的声音

  六头骡子换来的

  洋戏匣子

  

  初秋时节,连日阴雨,气温陡降。在浚县一家医院的内科病床上,受多年肺心病折磨的马老太太已经多日滴水不进,该通知的亲戚都通知到了,该准备的东西也都准备齐了。只是有一点,让马老太太的家人百思不得其解——老太太一缓过神儿来,总是比画一个圈圈儿。老人的娘家侄儿、47岁的秋生被派回家询问他爹是否知道那是啥意思。秋生的父亲因为患上了偏瘫,已经出不了门了。

  谜底在秋生的父亲那里最终揭开——马老太太多半是要在离世前,最后听一次那个洋戏匣子!

  被称为洋戏匣子的是一台老式留声机。

  秋生隐约记得,小时候到姑姑家串亲戚,见过那么个玩意儿:是一个一尺见方的木盒子,上面有个黄铜色的大喇叭口,一侧有根摇柄,摇动摇柄给发条上足了劲儿,就能带动黑色的唱片旋转,喇叭里就会响起吱吱呀呀的唱腔来。声音比较尖细,还有沙沙的底音,秋生回忆说,“不是多好听,也没听过两回”。

  但在秋生父亲、已经七十多岁的马老汉嘴里,那个木匣子当年在当地可是个稀罕玩意儿。马老汉说:“刘邓大军还没有来这里之前,俺爹一直在卫河上跑营生,后来就买了骡马专在汤阴一带贩盐。秋生他大姑那年冬天出嫁的时候,爹卖掉了六头骡子,托人从天津买回来那个匣子……

  “听俺娘讲,匣子陪嫁过去的时候,浚县城愣是没人见过,在秋生他姑家院子里一放,里外围了好几层人争着看,一直到掌灯时天上飘下来雪花才收进屋里头——那是多大的排场啊!

  “‘大跃进’前,有人出价好几十元都没舍得卖,要知道,那时候一斤肉也就两角多!”

  在弄清了原委的当晚,马老太太的子女秉烛翻腾老屋堆放的什物,想要找到那台留声机,却终究一无所获,马老太太带着未了的心愿离世。

  

  一个暑假的辛劳

  换来的小喇叭

  

  自打马秋生小时候起,能听上有线广播就一直是他的梦想。借助现成的电话线传输信号,到1963年,我市的有线广播已经发展到了4个公社所属的生产大队,总共入户安装1000多只舌簧喇叭。可惜,家在山城区石林镇的秋生所在的村子不通电话,自然与广播无缘。

  秋生11岁那年秋后,市广播站通往石林公社东部地区的广播专线开始架设。一放学,秋生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边跟着架线的社员看热闹,一边问广播线啥时候能接到自己家里。这一次,东部地区总共安装了1600只喇叭,涉及20多个生产大队、95个生产队以及沿途的一些工矿企业。可是,一直等到过年,小秋生也没有等到家里响起广播声——实际入户率毕竟有限。

  新生事物的诱惑总是巨大的,家里没有安装上喇叭的农户便开始自己想办法。

  首先要解决的是喇叭问题,自己买一个舌簧式的喇叭,对于收入低的一般农户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花两元多呢!而在最早接通有线广播的鹤壁集、大河涧、鹿楼,由于地质灾害或人为盗割等原因,线路时有损毁,总有一些“哑巴”了的喇叭。于是,或通过熟人买卖,或是通过亲戚直接讨要,相当一部分农户还是没花多少钱就解决了器材问题。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连线也难不倒大家。炮线(雷管引线)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毗邻矿区,这玩意儿容易找还不花啥钱,再说也用不了多少,户户并联,喇叭一端连线架在空中,一端接地,就等着在家听广播吧。喇叭“嗓门儿”降下来的时候,在接地那儿浇碗水,声音立马就能高出一大截儿。甚至有邻近广播放大站的住户,用新鲜的红薯秧当导线,也让小喇叭响了起来。群众对广播的痴迷与钻研,与如今升级山寨中九卫星接收机固件的热情不相上下。

  然而,在秋生家,喇叭一直迟迟没有着落。来年春天,一种售价不及舌簧喇叭1/5的简易压电陶瓷片喇叭的出现,给有线广播的普及带来了机遇,也给秋生的喇叭梦带来了转机。

  1975年夏,酷暑难耐。小学毕业生秋生第一次自作主张,决定割荆条卖钱买喇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村东村西的沟沟坎坎,记录着一个少年对外面声音的渴望。

  当院门外垛起的荆条远远超过秋生的个头时,村上终于来了买主。秋生从他爹手里拿到了荆条换来的5毛5角钱。

  在爹妈的千叮咛万嘱咐下,秋生紧紧攥住那5毛5角钱,几乎是一路狂奔到了市区。在山城区春雷路一家广播器材商店,他一眼看到了朝思夜想的喇叭。可是等付钱时,手一伸开,钱却粘在了手心——35年后,回忆起这一幕时,秋生说:“只怪当时一路攥得太紧了。”

  回家的路上,暮色苍茫。秋生每跑一段,总要停下来闻闻新买喇叭的味道,甚至放到耳朵旁听听。“那种激动,现在还能想起来,就跟发生在昨天一样。”马秋生说。

  在花上月余收入就可以买台高配置的个人电脑或数字电视机,从而轻易实现多媒体影音享受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能记起,又有多少人可曾知道,在那逝去的岁月里,在那沉寂的乡村里,堪称天价的旧式留声机、响彻炕头的有线广播喇叭所激起的消费梦想与冲动……

  □晨报记者 陈海寅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