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钩沉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刘少奇长子刘允斌自杀之谜
无标题
5.刘允斌自杀之谜
2.苏联成了第二故乡
无标题
4.献身核燃料研究工作
3.跨国婚姻的悲剧
1.苦难的童年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10 月 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4.献身核燃料研究工作

  自从和玛拉分手以后,刘允斌把全部身心倾注在工作上,有时晚上也不回南区宿舍,在试验室里加班,累了就和衣躺一会儿,醒来再继续工作,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化解自己的痛苦。

  研究所里不少好心人很关心他的个人生活,组织上也为他着急,当时他才35岁,怎么能一个人过日子呢?后来一位好姑娘走进了他原已枯萎的心田。她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叫李妙秀,也是从苏联回国的留学生,上海人。

  当时刘允斌正着手研究核燃料问题。刘允斌所担负的工作就是要想方设法把钚239从反应堆烧过的废燃料中分离出来。

  这项工作与原子弹的研制成败密切相关。研究室在刘允斌的带领下,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在试验室里提取出钚239。

  1962年8月,关键的钚分离工厂尚未设计,苏联就撤走全部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周恩来总理指示要“自己动手,从头摸起”。中央决定在内蒙古建立一座核燃料工厂,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包头202厂。

  202厂初具规模以后,二机部刘伟部长调刘允斌到包头工作,原子能研究所的整个核燃料工艺室并入该厂,成为第二研究室,并把同位素分离课题组的全套人马全部调去。

  刘允斌一到工厂,就立即成立第三研究室,根据研究需要,设立物理化学、工艺试验、理论计算、分析研究4个组。遗憾的是科研人员奇缺,刘允斌四处物色人才,从二机部系统的原子能研究所等单位要来一批科研人员,又从北大、清华等高校要来一批优秀毕业生,能调的就调,调不来的就借。李妙秀这时也来到包头,在三室担任分主任。当年二机部用人很严,对有海外关系、出身不好的人更是大忌。刘允斌大胆破格用人,把北大一位出身不好的优秀研究生从外地一个小单位要了回来。有人向他提出意见:“这个人出身不好。”刘允斌说:当年美国搞原子弹时许多科学家都不是美国人,是从纳粹德国和匈牙利等国请来的,他们甚至在希特勒直接指挥下工作过。事后证明,“出身”不好的这位同志工作非常出色。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喜讯传到202厂,刘允斌不禁泪如雨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十几年来,自己从莫斯科钢铁学院转学到莫斯科大学核化学系,并不惜抛妻别子回到祖国,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紧接着中央又作出决定,号召尽快研制氢弹……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