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淇县民间总爱贴出这样一副春联:“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此春联将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表达得一目了然,同时也让人想起淇水环绕的朝歌古城和当年的商纣王帝辛。
淇河两岸曾是3000多年前纣王帝辛活动的地方,他在此留下的传说和遗迹不胜枚举。位于淇河边的淇滨区钜桥镇境内的鹿台便是帝辛的遗迹之一,这用黄土堆砌而成的高台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故事。鹿台与古时的国家粮仓钜桥仓相邻,书中记载,鹿台“大三里,高千尺”,它既是纣王帝辛的钱库所在地,也是帝辛观水赏月的最佳去处。武王克商后为安抚民心,“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
心
导读
核
□
晨报记者
陈志付
文∕图
★鹿台遗址由黄土堆 砌而成
淇滨区钜桥镇境内的淇河边原有6座相邻的高大土台,当地人称其为六鹿台。六鹿台中有4座鹿台在上世纪“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被夷为平地,剩下的两座鹿台作为古代鹿台遗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于2000年9月被列入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月12日,记者随淇县殷商文化研究会学者闫玉生、岳武佐登上了鹿台。从远处看去,残存的两座小鹿台凸起于淇河岸边,与其他地方普通的土丘并无二致,待登上鹿台看到上面所立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标志,让人不得不确信鹿台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
其实,六鹿台当初是个规模庞大的整体,后来被人为分割成6座小鹿台。被分割后形成的小鹿台又有各自的名称,今天尚存的两座小鹿台名为龙王台和炮烙台,两台相距约600米,分别隶属于钜桥镇的唐庄村和刘寨村。这残存的两台高度均在3米以上,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的龙王台面积3亩,炮烙台面积为30余亩。
龙王台在六鹿台的最西边,紧靠淇河,当地人因此又称其首台。首台上有座始建于唐代的龙王庙,该庙历来由周边的唐庄、姬庄、郭庄、申寨、刘寨、王寨6个村共管,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龙王庙庙会又称六村会,每逢庙会,6个村的会首将轮流请来戏班唱戏。6个村之所以一直齐心协力共管龙王庙,是因为从前淇河的河床原本离鹿台较远,后来河床逐渐由西南向鹿台这边移动,直到逼近了鹿台,鹿台附近6个村子的村民为保护家园,便集资在六鹿台的首台上建起了龙王庙。“把龙王的家安在首台,淇河水再大也不怕冲走鹿台了。”庙上人所讲的龙王庙的来历,让记者想起了“淇河浚地”的故事。如今,这6个村的会首均持有河南省及当地文物部门颁发的文物保护员证书,负责保护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遗址。
听说记者来采访鹿台遗址,姬庄村村民熊士杰便将6个村的文物保护员召集到鹿台。唐庄村的唐全道在当地算个文化名人,他对鹿台的过去了解很多。“别看它是个黄土堆,里面的文化却很深。”唐全道说,钜桥镇境内的鹿台在明朝弘治以前属淇县管辖,淇县古称朝歌,曾是商朝末期的国都。朝歌一带有商纣王大量遗迹,鹿台便是其中之一。现代人说鹿台是“中华第一金库”,因为它是商纣王贮藏财宝的地方,同时,鹿台又是商纣王游猎和观景的场所,商纣王与爱妃苏妲己经常光顾鹿台。就殷商遗址而言,鹿台遗址在淇河边并不是孤立的,由鹿台沿淇河向西北约20公里处曾有商纣王所建的鹿楼和鹿厂,传说当年由鹿厂驯养的鹿都是用船通过淇河运到鹿台。鹿楼和鹿厂后来都成了地名。鹿台所在的唐庄村在明朝后期之前一直叫宫堂村,由鹿台沿淇河向东南依次又有马公堂村、周公堂村和吴公堂村,几个公堂村中有的自然村也名为公堂。宫堂和公堂分别是当年商纣王离开朝歌宫城来到鹿台逗留期间休息的地方,后来宫堂和公堂成了地名。此外,鹿台周边与商纣王有关的地名还有钜桥和草屯,商纣王时期的钜桥仓是国家粮仓,钜桥镇的草屯村从前名为草料屯,曾是商纣王贮藏草料的地方,商纣王对外用兵时粮草就是由钜桥仓和草料屯运往前线,因而当地人至今还说:“天下粮草归于钜桥。”
相传商纣王曾在高大的鹿台上建有摘星楼,每逢中秋商纣王便带着苏妲己登楼赏月,天亮时他们又登楼观淇河朝涉。
鹿台遗址还是一处历史价值很高的古文化遗存。记者采访时,鹿台遗址上散落的各种陶片依然俯拾皆是,随行采访的闫玉生、岳武佐一会儿就捡到了20多块带有绳纹或篮纹的红陶、黑陶、灰陶等陶片。村民们纷纷说,早年间从鹿台上挖出了许多坛坛罐罐、铁器和铜器,当时的村民们认为这些都是废物随手就把它们给扔掉了。十多年前在鹿台遗址上的首台与炮烙台之间修建高速公路时,文物部门将挖出的各种文物装了满满一卡车。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鹿台如今只剩下被分割后的首台和炮烙台了。采访中,鹿台的文物保护员们说,六鹿台原本是个整体,新中国成立之前就被分割成了6个小鹿台,上个世纪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平整土地,又加上在鹿台旁边建了几个砖场,结果将大部分鹿台给“吃”掉了。“鹿台遗址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会把它看护好,不能再让它受到毁坏了。”文物保护员们说。
★“鹿台朝云”成过眼 云烟
经历了几千年沧桑变迁后的鹿台已面目全非,如今仅剩其中的两台,而且当年只能由帝王登临的鹿台现在成了一些百姓烧香叩头的地方,而炮烙台也变成了庄稼地,记者采访时上面长满了麦苗。
商纣王当年修建了盖世无双的鹿台,其工程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书中说商纣王为建造“大三里,高千尺”的鹿台用了7年时间,耗费了大量金钱和劳力。相传鹿台上面当年建有宫室楼榭,极为富丽豪华。修建鹿台时商纣王一开始派姜尚当监工,姜尚撂挑子不干投奔周室,商纣王又派心腹崇侯虎当监工,最终才建成。
从前淇河水面开阔,河岸绿树成荫,鹿台建在风景秀丽的淇河边上,构成了天然画廊。当地村民向记者描述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鹿台被包围在大片柳林之中,柳林倒映的河面上云雾蒸腾,优美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而近些年柳林绝迹,古时被列入淇园八大景的“鹿台朝云”已不复存在。
淇园八大景是历史上淇县著名的八大景观,分别为“鹿台朝云”、“淇园翠竹”、“胜水流清”、“钜桥夜月”、“纣窝滩声”、“朝歌野色”、“青岩仙境”、“灵山龙泉”。从淇园八大景中很容易看出淇县优美的山水风光。
当年令人骄傲的“鹿台朝云”与“钜桥夜月”的优美景象犹如过眼云烟也已成为历史,商纣王煞费苦心经营的钱库和粮仓都成为历史记忆。牧野兵败的商纣王仓皇逃到鹿台并在一怒之下放起大火,然后“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取而代之的周武王为安抚天下百姓,遂“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
由商纣王的鹿台到秦始皇的阿房宫,再到清朝的御苑圆明园,这些充分体现了帝王特色的古代建筑其结果都未能避免火烧的命运,后人由此自然会引发无尽的思索。
曾有诗人在游览鹿台遗址后发出感叹:“忆昔商王起鹿台,罔思固本聚民财。而今台散空台榭,唯有闲自往来。”
淇县文史研究人员、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高水然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创作完成了大型历史连环画《鹿台泪》,连环画由《囚禁姬昌》、《扫平夷乱》和《鹿台自焚》3册组成,客观地刻画了商纣王由强到衰的一生。商纣王自焚已经3000多年了,而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鹿台泪》经内蒙古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对人们客观认识商纣王时期的那段历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淇水绕朝歌 南北 俩鹿台
每逢春节,淇县民间总爱贴出这样一副春联:“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此春联将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表达得一目了然,同时也让人想起淇水环绕的朝歌古城和当年的商纣王帝辛。
商纣王时期的“鹿鸣”声是从哪里传来的?淇河北岸钜桥镇的鹿台是一处,殊不知淇河南边朝歌城西的太行山东麓金牛岭旁也有座鹿台。
《淇县志》和《浚县志》中对淇河南北这俩鹿台分别有明确记载。钜桥镇境内的鹿台暂且不说,关于淇县的金牛岭及其旁边的鹿台,《淇县志》中这样记载:金牛岭“在县西十五里,武王伐纣,断金牛岭处,即断王口也。史有‘凿断金牛岭,攻破朝歌城’之说”;“鹿台,在县西十五里许,商纣积财之处,武王散鹿台之财即指此。”《淇县志》又载:“按《史记》,厚赋税以实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今遗址尚存,在金牛岭西边破庄村西南的小山包上,是纣登鹿台自焚处。”
在钜桥镇由浚县划归淇滨区之前,淇河南北这两座鹿台孰是孰非在浚县和淇县有很大争议。淇县虽为商纣王的国都所在地,但是其鹿台遗址上除了有座古庙鹿台寺及当地一系列传说之外,尚未发现其他有充分说服力的实物为佐证,从而让浚县于2000年捷足先登,将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钜桥镇的鹿台遗址成功申报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纣王的那段往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被淹没,或许,殷商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君帝辛同时建有两座鹿台也是有可能的。
淇县在3000多年前是个大都市。淇县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淇县现在虽小,但非常有灵性和神韵,这灵性和神韵就来自朝歌,来自殷商及卫国以来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至于鹿台,相对于深厚的殷商文化而言,它不过只是这个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历史符号而已。
图①:鹿台遗址上的首 台今存龙王庙。
图②:从淇河中打捞上 来的鹿台古碑。
图③:鹿台遗址文物保 护标志。
图④:鹿台遗址明代 “瞻彼淇澳”石匾。
文化鹤壁行
陈志付 13903920602
E-cn410090@126.com
大型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