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在我国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谴责和同情之声始终此起彼伏。说到原因,许多人把矛头指向现行的高考户籍制度,这一制度该不该取消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今年伊始,天津“购房入户”新政再次诱发舆论对高考移民问题频繁发声(见本报系列报道《高考迁徙鸟》),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声也更加高涨。但有人认为,取消户籍限制无异于放任高考移民,必将造成更大的不公,因为户籍限制并非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根源,而是长期“合理存在”的差异化高招制度,因此需要从宏观层面改革高招制度,至少应该调整目前各地不均衡的招生名额。
纵观高考移民现象的来龙去脉,户籍藩篱固然应该被取消,这一点,上海近期旨在打破户籍坚冰的做法,意义显然要比天津“购房入户”更加深远。户籍限制客观上削弱了处在教育资源末端考生的权利,使这些“高考洼地”的考生从一开始便处于劣势。而高考移民不仅代价沉重,事实上更加剧了高考体制的不公平。在招生规模总体不变的情况下,“低分城市”多一个移民考生,当地考生就多一个竞争对手,对移民考生而言,这不过是把自身的不公转嫁他人。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如果高招体制相对公平,各省市招生名额、录取分数线相对均衡,考生还有移民的必要吗?
我国高考制度的不均衡源于各省市文化、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不同省市规定不同的招生名额和录取线,有其积极意义。但北京、上海、天津等拥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城市,在招生名额分配上明显存在不公,导致许多全国综合性大学“地方化”色彩越来越重,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复旦大学多年来在上海地区的招生人数远远超过我省,而我省每年考生人数是上海地区的10倍,同一批次的录取分数线也相差甚远。除此以外,一些边远及民族地区出于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考录取率也远高于我省。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处在“高考洼地”的考生趋之若鹜般向“高考高地”流动,便成为必然。有专家指出,我国教育体制不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这么多人,就这么几所大学,招生制度差异化似乎难以避免。但在相对意义上,现行招生制度是否可以更加合理,招生名额分配是否能够相对均衡,显然有足够的调整空间。
一味整饬高考移民,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对差别化招生制度继续“合理存在”的保护与确认。治标必先治本,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高招体制一日不安民心,高考移民现象便无根绝之日。
■世象民生
“高考移民”重在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