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无障碍市的活动即将红红火火地展开,硬件设施也将有所改善,如坡道、盲道的铺建,公共厕所内无障碍设施的增加等等。(见本报4月9日4版《我们离无障碍城市还有多远》)
看罢这些,笔者深感欣慰,因为这些会给残疾人朋友和老年人提供很大的便利。然而,笔者认为,单纯有健全的硬件设施还不够,真正的“无障碍”应该存于人们的心里。
提起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笔者不禁想起3月份的全国“学雷锋”月。每逢“学雷锋”月,很多市民便走上街头,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向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向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平时又有多少人为之在默默奉献?
正如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样,创建无障碍市并不是一日之功,它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设施的建设,更多的需要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无障碍这个观念深入人心,像涓涓细流一样流淌于市民心中,这才是我市成为无障碍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其实,做这些工作也不是要求人们都做得轰轰烈烈,其实更多的是你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个人来说,有些就是举手之劳,如看见一位颤巍巍的老人过马路时上去扶一把;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看见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上坡时推一把……这些,都是心中无障碍的体现。
这些,与其他事情相比,只是不显眼的小事,一个人,在社会的大群体中显得很渺小。但是,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做着小事,这些细节集中起来,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把帮一次别人、做一件好事比作一滴水,那么我们坚信,这些水滴终将汇集成一片海洋,笔者认为,这是一片充满爱心的海洋。
因此,无障碍这个观念就得深入人心,这样,创建无障碍市的进程才会提速,我们的城市氛围才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