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鹤壁新闻·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梨园香处万家乐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9 年 5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梨园香处万家乐
  ——走进鹤壁市豫剧团

  晨报见习记者 陈海寅 沈道远 文∕图

  作为艺术瑰宝,戏曲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戏曲最初起源于歌舞,后经不断的丰富、革新与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到最终绽放于舞台,其间经历的辛苦远非三言两语能道得清楚。

  近日,记者走进鹤壁市豫剧团,体验了一把戏曲演员们的生活……

  图①:这个剧团所有的演职人员同时身兼剧务。半个小时前还在舞台上当帝王将相的他们可能马上就变身为电工。

  图②:剧团的演员们正在后台上妆。

  图③④:记者与演员合影。图③右、图④右为记者。

  图⑤:剧团的演出不仅吸引了村里的大人们,也吸引了年幼的孩子,在孩子们的眼中,剧团的一切都充满了神秘感。

  走进剧团,体验一番生、旦、净、末、丑的生活是记者一直以来所期待的。4月14日8时,记者与鹤壁市豫剧团的演出队在山城区会合,随后一起踏上了去安阳水冶演出的征程。

  

  演出生活:不间断的旅行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演出队到达了此次演出的目的地——安阳水冶石棺村。一下车,大家便忙碌起来,有的卸行李,有的搭舞台,干得热火朝天。

  剧团的工作人员都被安排在该村一所幼儿园里住宿。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经常外出演出,居无定所,能被安排在学校住,情况算是很不错了。以前演出时,他们还经常住在庙里。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场不间断的旅行。”说到剧团生活,“90后”女孩王晶羞涩地笑了,“一年中四分之三的时间剧团都在外地演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连夜赶场的情况很经常。生活用品和演出行头都要随身带着。”

  记者通过聊天了解到,这个1991年出生的女孩已经有了6年的戏龄。“小学没上完就出来学戏了,戏校毕业后就留在了剧团。”王晶说。

  “准备学戏的时候家人说什么都不同意,说学戏太苦,还要常年在外漂泊。”和王晶同年出生的原芳芳也很有同感,“虽然有点儿苦,但因为身边有这么多伙伴,很开心。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说这些话时,她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着这一张张年轻的笑脸,记者也被感染了。

  一番忙碌的休整之后,已到了吃饭的时间。

  

  露天“餐厅”:自己做的饭吃着香

  

  赵海献是剧团公认的名厨。“以前演出时都是当地人负责给演职人员做饭,但那样太麻烦,而且外人也不熟悉剧团人的口味,做出来的饭经常都不合胃口。所以现在我们就自己做饭了,方便。”赵海献说。

  临时露天搭个炉灶,架上两口大锅,就开始做饭了。当天的午饭是捞面条——北方人钟爱的面食。面条下锅没几分钟,就飘起了浓浓的香味。记者也学着大家的样子用筷子在大锅里捞面条,但笨手笨脚地忙活了半天也没捞上几根来,还被灶膛里的火熏得睁不开眼。看着大家熟练地盛饭,自己干着急却盛不到碗里,最后还是剧团里一个叫王永广的帅“小生”帮记者解了围。

  盛好饭后,记者也和剧团人员一起端着碗站在走廊下吃饭。虽说是大锅饭,许是因为出自剧团名厨之手,吃上去竟别有一番风味。看着大家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记者也觉得这顿饭特别香。

  

  演员:辛苦却快乐

  

  由于当天下午还有一场演出,午饭过后,需要演出的演员就开始为演出做准备了。记者便随同他们来到了演出后台。

  因为盛饭时王永广曾替记者“解围”,记者便在后台和他攀谈开了。王永广告诉记者,选择学戏这条路其实很偶然。“1997年,市豫剧团到我们邻村演出,我正好因为中招考试报名出了点问题休学在家。听到剧团招演员的消息后我就去应试了,很幸运地被金不换老师看中,之后就开始跟着金老师学戏了。”王永广说,“为了给我凑齐800元的学费,家里卖了一头猪,还借了300元的外债。当时通信还不发达,加上剧团在外演出居无定所,我走后很长时间才跟家里联系上。听家人说,我走后我妈一直哭,还说‘猪没了、钱没了,孩子也走没影儿了’。”

  聊起学戏的经历,王永广感慨万千。“当时和我一起学戏的伙伴,很多后来都转行了。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也就是因为喜欢。其实练功的时候特别苦,但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王永广说,“我爱人也是剧团的演员,因为是同行,彼此之间更容易理解。我们剧团里还有好几对夫妻搭档。”

  王永广告诉记者,他爱人马上要生小孩了,所以没有跟团演出。“我不能经常陪她,只能托付家人照顾,好在她很理解我。”王永广说。

  在随后和其他演员的聊天中,记者也深深地感觉到他们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在外人看来,我们唱戏赶场很辛苦,但我们却觉得收获最多的还是快乐!”年仅17岁的乐师原东东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上妆:过把演员瘾

  

  看着演员们用五颜六色的油彩画出一张张神情迥异的脸谱,记者羡慕不已。趁着演出的空当,记者决定亲身过把当演员的瘾。

  王永广担当了为记者化妆的“重任”。边体会画笔从脸上轻轻掠过的感觉,记者边在脑海里想象自己妆成后的造型。在化妆师蘸油彩的间隙,记者还不忘从镜子里偷瞄上一眼。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装扮,王永广把两位记者分别打扮成了小丑和小旦,再穿上配套的行头,还真有了当演员的感觉。

  随后,记者开始向演员们讨教戏曲表演的表情、动作和唱腔,一段时间下来,也算有模有样。尤其是记者的小丑扮相和夸张的表情让后台几位候场的演员笑得前仰后合。连刘春锁团长也开玩笑说:“你们太有表演天赋了,不学戏真可惜,要不转行当演员吧。”

  虽然只是在后台过了把当演员的瘾,但这段经历对于记者来说却很有纪念意义。

  

  演出:座无虚席

  

  剧团下午的首场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舞台前偌大的场地几乎座无虚席。而当晚的剧目是金不换老师主演的《七品芝麻官》,离演出还有半个小时,舞台前就已经挤满了当地的村民。

  聊天中,金不换说,唱戏确实是一个很艰苦的行业,很多人在踏入这一行后因为吃不了苦而转行了。剧团最艰苦的时候,都是靠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上演出维持。直到剧团渐渐有了名气,演员们的生活条件才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和金不换简短的聊天中,不时有附近村庄的村民过来向金不换预定明年庙会的戏。金不换说,他们演出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晚演出很成功,演出结束后很久,还有村民在舞台前驻足。

  

  清晨:被风声惊醒

  

  当晚记者和演员们住在了一起。剧团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竹床。许是奔波了一天过于劳累,记者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睡梦中,记者似乎听到了风吹玻璃的声音,随后“啪啪”的响声猛然将记者惊醒。随后,只觉一股冷风灌进了被窝,记者不禁打了个寒噤,抬头发现原来是头顶的窗户被风吹开了,在一下下地拍打着窗棂。

  这时,有人起床去关窗户,但因为风刮得太猛,费了好大劲才关严。而大家被褥上已经落了一层从窗缝里吹进来的尘土。

  听着外面风吹的声音,大家睡意全无。记者查了一下天气预报,才知道当天的最大风力达到了8级。

  

  仓促的离别

  

  记者在第二天告别了大家,而剧团还要待在石棺村继续演出。

  回新区的路上,记者收到了剧团几位演员的短信,他们邀请记者工作之余再到剧团玩,字里行间透出真诚。

  直到现在,记者仍清晰地记得演员们的各种表情:羞涩的、自信的、诙谐的、凶恶的、奸诈的……每一张脸谱都充满着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这次简短的体验式采访就像是一次很有纪念意义的戏曲之旅。或许很多年后,再翻出当初拍下的那些镜头,依然会让记者回味无穷。

  

  后记:成稿前一天,曾给记者担任过“化妆师”的王永广给记者打来了报喜电话,他在4月25日这一天喜得千金。在这里,记者衷心地祝福剧团的演员们生活幸福,演艺事业蒸蒸日上。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