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文化鹤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浚县恩荣坊
晨报见习记者 马珂 文/图
图①恩荣坊全景。
图②恩荣坊抱鼓石上的石兽。
无标题
无标题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9 年 5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彰显孟氏功名——
浚县恩荣坊

  牌坊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它巍然耸立于中华民族古老神秘的土地上,如一个个凝固的音符,或庄严,或悲壮,或荣耀地镌刻下了封建社会忠孝节义的伦理文化。

  何谓牌坊?《辞海》中这样解释:牌坊,又名“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例如,贞节牌坊、孝义牌坊、功德牌坊等。

  据《浚县志》记载,浚县历史上曾有一百来座古牌坊矗立于全县城乡,甚为壮观。穿过这一道道牌坊,犹如穿越历史时空中的一道道门槛。这其中大多为文人旌表牌坊,也有贞节牌坊。可惜的是,20世纪50年代,这些古牌坊相继被人为拆除,如今仅有恩荣坊保存下来。恩荣坊是明万历年间,皇帝对“亚圣”孟子的后裔孟楠家“一门三进士”的最高奖赏。它原位于卫贤村北大街,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将这座全国独一无二的牌坊搬迁至浚县大伾山百猴路中段。浚县恩荣坊被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作为一处名胜单独列出。它还被权威古建筑专家称为“一座标准的光宗耀祖的功名牌坊”。

  

  ●雕刻艺术精妙绝伦

  

  这座石牌坊因雕刻精美被称为“花牌坊”,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神宗皇帝恩准工部主事“一门三进士”的孟楠家族,在其老家卫贤集建立的。这座牌坊高宽皆10米,原为上下两坊。下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大坊,大坊之顶正脊中间原有三间四柱三楼式小坊,人称“牌坊摞牌坊”,这一造型奇特的牌坊建筑样式,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可惜大牌坊上的那座小牌坊在“破四旧”时被推倒了。1963年,它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牌坊建在两座由12块条石砌就的方形平台上。平台的侧面雕有精美的莲花花纹。四根立柱由八个抱鼓石和八块抱柱石组成。抱鼓及抱柱上,各蹲有一只不同姿态的仿佛随时会越壁而起的透雕雄狮。立柱之上有主楼一个,次楼四个,均为歇山式顶,雕有布满花纹的瓦当,并以龙首为脊。

  此坊自上而下共七层,主楼横匾上刻有“恩荣”二字。第一层刻二龙戏珠;第二层刻“龙章宠锡”,“锡”在这里读“赐”,意思为圣旨恩赐;第三层是八仙庆寿;第四层刻“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第五层刻“竹林七贤”图,再现了魏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等7位有名的文人于竹林间。品酒赋诗、高谈阔论、舒啸长吟的情景,图中还雕有书童等,并雕出了阴晴雨雪四季变化;第六层刻“赐进士及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并有题记;最下一层的画面上共有16个人物,有骑士、倚仗、上方还有仙人。画面前方刻有一半开半掩的城门,一人从门内探头向外张望,空中有仙人护送,描绘了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情景。

  整个牌坊以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雕出了神兽、人物、房舍、树木、花草,栩栩如生、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其雕刻之精美,花纹之细密,让人叹为观止。可惜的是,牌坊上的人物头像大都在“文革”时期“破四旧”中毁损,只有一个人物雕塑保存完整。

  坊柱旁边的麒麟,虽已残缺不全,但它身上细密的纹理、鳞片依然清晰,可见当时的能工巧匠在雕刻的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是灵魂投入后的艺术结晶与文化积淀。

  石坊上有几块明显补上去的现代石刻,和旁边古代石刻艺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显出古代雕刻艺术的精妙绝伦。坊体上的雕刻,大气、典雅、自由、奔放,可谓浑然天成。

  

  ●恩荣坊受皇帝恩准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师,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后世称其为“亚圣”。卫贤人孟庆合告诉记者,浚县卫贤镇卫贤村的孟氏一族为“亚圣”孟子的后裔。卫贤原为隋大业三年(607年)设置的卫县治所;宋代卫县废县为镇,入黎阳县管辖;清乾隆年间设卫县所;新中国成立后设为卫贤乡,后改为卫贤镇。早在800年前的金国统治时期,孟子第四十八世孙孟天安由祖籍山东邹县迁居至卫贤,成为卫贤孟氏始祖,至今繁衍二十五世。

  及至明代,卫贤人孟继官至按察使,孟继之子孟含霓为孟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后来,孟含霓之子孟楠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登进士第,任青州知州,后升至山西布政使。家乡人称孟楠为孟都堂。据史料记载,孟楠为官期间,朝廷命他挂帅前往延庆平叛。孟楠在平叛中出奇制胜将战乱平息,因此深得万历皇帝赏识。又因孟继、孟含霓、孟楠祖孙三人身出名门,系“亚圣”孟子的后裔,更受万历皇帝器重。于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皇帝为表彰孟家“一门三进士”,恩准孟楠在家乡浚县建造功名牌坊——恩荣坊。

  当时建恩荣坊全凭人力,粗大笨重的石质构件向上组装起来非常困难。关于恩荣坊的建筑,在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神秘有趣的传说。传说当时建坊的工匠把四根坊柱栽上后,望着粗大的坊梁手足无措。这时走过来一名花白胡子的老人,工匠们上前请教如何才能将坊梁安装上去,老人捋着胡须说:“办法总是有的,不过我已经是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能想出什么办法?”说完老人自顾离去了,工匠们却从老人的话里悟到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运土来堆到坊下,将牌坊构件顺着土堆的斜坡拖拉上去,牌坊增高,土堆也跟着加高,直到牌坊建成。

  

  ●恩荣坊饱经沧桑

  

  浚县恩荣坊在经历了风雨侵蚀、地震灾害、人为破坏等重复劫难后,幸存下来,成为浚县仅存的一座古牌坊。它斑驳、残损的“躯体”似乎在诉说……这之间都经历了怎样的劫难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曾在浚县文物管理局工作过,对恩荣坊深有研究的朱中月先生。

  朱中月说,1958年,为了扩建县城街道,矗立在县城四街上的数十座牌坊几天内全部遭到拆除的厄运。牌坊构件有的被居民建房做了基础,有的被人们砸成碎石子卖钱。同年,卫贤集修渠、架桥需要石料,便将村里一座贞节牌坊和赫家的两座功名牌坊等推翻,构件被运到工地上使用了。恩荣坊在有关人士的极力劝阻下才得以保存。1966年,在“破四旧”风浪的冲击下,卫贤村民兵营营长李某率领民兵爬上恩荣坊,将小牌坊拉倒,“牌坊摞牌坊”的独特景观不复存在,唯有主体大坊恩荣坊孤独地矗立着。20世纪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恩荣坊又遭到了严重毁损,出现了断裂、倾斜,石坊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威胁。石坊构件上的浮雕、透雕的人物和狮子,主坊及次坊楼上的垂脊和脊上的兽饰几乎全部遭人为毁损。石坊整体向北倾斜15厘米~20厘米。加之过往车辆对坊体的摩擦、碰撞,及震动产生的影响,时时都在加速石坊重心的偏离。

  1997年,省文物部门拨款15万元,由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和浚县文物部门于当年10月份开始对恩荣坊进行搬迁和修复。卫贤镇、卫贤村及孟氏族裔忍痛割爱,鼎力相助,历时8个月才将其迁移至大伾山。搬迁后的恩荣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方便了人们研究、观赏。

  

  ●“牌坊摞牌坊”流传千古

  

  恩荣坊建成后,一个“牌坊摞牌坊”的故事便在浚县流传至今:当年皇上赏赐孟楠一笔钱,恩准孟家修建一座功名牌坊。

  孟楠得到恩赐,风风火火赶回家乡浚县着手立牌坊。工匠们把牌坊构件设计、雕刻好以后,孟楠在卫贤街选定好牌坊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工匠开始立牌坊的四根柱子。这时,一个10多岁的孩子跑过来在牌坊的柱基上坐了下来。工匠嫌孩子坐在这里碍事,便说:“哪里来的孩子,坐在这里干啥?”孩子也理直气壮地问:“你们在这里干啥?”孩子说完仍坐在那里不动地方。 

  这个孩子便是与孟楠家一街之隔的赫瀛。孟楠家在路东边,赫瀛家住路西边。赫瀛的父亲早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孟楠听说路西赫家的孩子阻止牌坊施工,就过来问他为啥坐在这里。赫瀛反问道:“你家建牌坊占了俺家的地方,将来俺家出了大官那牌坊在哪儿建?”孟楠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他随口说:“这好办呀,将来你家牌坊就建在我家牌坊上面吧。”赫瀛马上问:“你这话将来还算数吗?”孟楠说:“今天这么多街坊都在场,我一个朝廷命官说话当然算数。”

  从此,赫瀛发奋读书,后来果真中了进士,被封为御史。孟楠因为有言在先,只好同意赫瀛把牌坊建在了恩荣坊的上面。

  “牌坊摞牌坊”的故事尽管一直传到现在,但与史实有出入。据《浚县志》记载,孟楠与赫瀛同为卫贤村人,赫瀛在明万历二年(1574年)就中了进士,而孟楠是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才中的进士,孟楠中进士的时间比赫瀛晚了24年。因此,“牌坊摞牌坊”的故事应是民间借恩荣坊独特的建筑结构艺术演绎出来的。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很多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有志者事竟成……

  浚县历史上曾有一百来座古牌坊矗立于全县城乡,甚为威严壮观。这其中大多为文人旌表牌坊,也有贞节牌坊。20世纪50年代,这些古牌坊相继被人为拆除,如今仅有恩荣坊保存下来。恩荣坊是明万历年间,皇帝对“亚圣”孟子的后裔孟楠家“一门三进士”的最高奖赏。

  彰显孟氏功名——

  浚县恩荣坊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