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鹤壁新闻·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白色污染”依然堪忧
电动车该不该上牌?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9 年 5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色污染”依然堪忧

  【现状调查】

  ◆不合格制品仍用

  可降解产品难觅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各大型超市,“限塑令”执行较好,均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收费,而且塑料袋实行收费之后使用量大幅下降。不过有市民表示,“限塑令”在这里执行较好是因为超市将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以前是超市免费提供,现在是消费者出钱购买,所以超市当然乐意执行了。

  在农贸市场情况便不乐观了,超薄塑料袋依然满市场都在使用,而且是免费提供。

  随后,记者又对一些快餐店和小吃摊点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均在大量使用,仅是每天产生的此类垃圾,就能装几辆三轮车。

  超薄塑料袋、非降解一次性饭盒大行其道,那么其流通量究竟有多大呢?记者来到了一家塑料袋批发商店进行暗访。在这里,堆成山的麻袋里装有大大小小的超薄塑料袋,而前来批发袋子的人络绎不绝。记者试探性地询问店主:“一天能卖上万个袋子吧?”店主的回答让记者吃了一惊,“俺这儿都是成车往外拉的,一天能拉好多车,每车少说也有上百麻袋吧!”记者算了算,每包麻袋共有2500个-3000个小塑料袋,100袋就是30万个。仅是一个小店铺,每天从这里流出的不合格塑料袋,已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随后记者走访了几个快餐盒批发点,情况与其类似。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在所有出售塑料袋及快餐盒的店铺里,均没有可降解产品的影子。对此,某商户老板解释:“可降解塑料袋每个成本都在两三角以上,而普通的袋子才两三分,价格相差十多倍,你说能卖得出去吗?”

  

  【部门说法】

  ◆处理方法不科学

  管理措施跟不上

  

  每天,我们都在制造着数量惊人的“白色垃圾”,那么这些垃圾最终流向了哪儿呢?记者来到市环卫处进行了采访。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市并没有专门针对“白色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每天将所有生活垃圾一起运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填埋处理。而且国内多数地市都是这样,因为目前还没有科学针对“白色垃圾”的处理方法。该工作人员还表示,虽然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是我市“白色垃圾”的数量并没有因此有明显的减少。

  对于“白色垃圾”的危害,记者采访了市环保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白色垃圾”的危害很大,在填埋后经历数百年也无法分解掉,对土壤层的破坏很大。有的人会把此类垃圾焚烧掉,那么焚烧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白色垃圾”危害大,但与此形成巨大矛盾的是国家并没有具体的针对“白色垃圾”的强制管理和处理措施。目前的现状就是“多个部门管不住一个小小的塑料袋”,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也没有相关的强制性管理措施。市场对超薄塑料袋等不合格产品有需求,就有企业冒险生产,生产了就有人使用,这已成为一个尴尬的恶性循环。

  

  【市民建言】

  

  ◆提高环保意识

  发展可替产品

  

  如何才能有效地减少“白色垃圾”污染呢?不少市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市民王先生说,“限塑”只是一个手段,根源还在市民的思想上。在其他国家,民众的环保意识很强,即使免费提供塑料袋,他也会拒绝使用。只有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意识到“白色垃圾”的危害,自觉地不去使用或减少使用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市民董先生说,“白色垃圾”的大肆泛滥,跟各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国家能硬起手腕,明确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管理和处罚措施,应该就会好一些。还要加强塑料袋等制品的回收及循环利用,节约资源。

  市民赵女士则表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还是要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可替代产品,并使这些可替代产品的价格平民化,让民众能够接受。国家可以出台相关的扶持和补助措施,对此类替代产品生产企业进行鼓励。

  核心导读

  限塑近一年

  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这些看似薄薄的生活制品,若埋在地下几百年也无法分解消失,以致成了生态难以承受之重。

  去年6月1日,“限塑令”的出台是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晨报见习记者  李可 文/图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