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文化鹤壁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名臣甄济隐居水帘洞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9 年 6 月 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臣甄济隐居水帘洞

  一提到淇县的云梦山,我们很容易想到曾在水帘洞内隐居的兵家奇才鬼谷子。而相比之下,能够将云梦山与唐代名臣甄济联系到一起的恐怕不是很多。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甄济曾两度隐居于此。山下的百姓对甄济非常崇敬,为了避免打扰他,大家都不到云梦山打猎和捕鱼,史料记载甄济“居青岩山十余载,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甄济再次复出时,朝廷传下圣旨,令众位高官摘帽脱靴向甄济叩拜。

  平民百姓乃至当朝皇帝对甄济何以如此厚爱?记者日前随淇县的文史专家岳武佐先生专程来到甄济隐居之地云梦山采访。当年,甄济首次出山为官时与图谋篡位的安禄山难以为伍,他弄来一些羊血含在口中,吐血装病求得隐退。安禄山后来果然称帝,他十分器重甄济的才华,便派大将蔡希德提着刀到云梦山逼甄济出山就职。甄济将头伸向蔡希德刀前,宁死不屈拒绝复出。蔡希德被甄济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所震慑,只好提刀而返。

  

  ●隐居云梦 

  朝廷看中

  

  淇县的云梦山历来被视为藏龙卧虎之地。早在战国时期,由兵家奇才鬼谷子培养的一批军事家由这里走上历史舞台,演绎了变幻莫测的战国风云,后人称之为“兵家七国,才出一门”。鬼谷子及其弟子们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在他们的故事发生1000多年后的唐朝,曾两度隐居云梦山的甄济则以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势震撼朝野。

  时至今日,鬼谷子和甄济的遗迹难觅,唯有一个名叫水帘洞的山洞印证着他们在云梦山隐居的历史。

  与逐渐被后人淡忘的甄济相比,鬼谷子在云梦山留下了大量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带有演义的成分,但是却为后人津津乐道。近些年来,在开发云梦山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偏重于鬼谷子文化的挖掘,却忽视了唐朝时名震朝野的甄济。

  “甄济在云梦山隐居十多年,曾两度出山效忠朝廷,是唐朝有名的一位忠臣。”岳武佐说,一提起云梦山大家都能想起鬼谷子,而比鬼谷子晚了1000多年的甄济在云梦山隐居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史料中记载,甄济为人正直,品行端庄,他“隐居青岩山十余载,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百姓都不轻易去山上打扰他。

  甄济,唐朝卫州朝歌(今淇县)人,祖籍河北。他生于名门而又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品行端庄,却不幸在少年时成了孤儿。后来,性情孤傲、以文雅著称的甄济隐居在云梦山潜心读书。他满腹经纶,文采飞扬,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时,朝廷派出的采访使到各地选拔人才,有个名叫苗晋卿的采访使来到卫州后了解到隐居在云梦山的甄济非常有才华,于是向朝廷举荐甄济。苗晋卿的举荐让朝廷和地方官府都看中了甄济,一再下发文书任命甄济为官,正如《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诏十至。”可是,孤傲自赏的甄济一概不为所动,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甄济拒绝担任左拾遗之职以后的六七年间,甄济面对朝廷和地方官府一次次的任命文书,他“坚卧不起”,一直拒绝出山为官。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身为节度使的安禄山奏请皇上任命甄济为掌书记,并亲自来到卫州,让卫州太守无论如何也要请甄济出山赴任。甄济这一次实在无法推辞,不得已走上了仕途,成为安禄山手下的一名掌书记。

  

  ●口吐羊血

  回归云梦

  

  甄济任掌书记不久,即发现安禄山包藏叛心图谋不轨。当时,由于节度使安禄山在讨伐奚、契丹的叛乱中打了胜仗,加上他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善于献媚取宠,皇帝和贵妃对他特别器重,进一步提升他为东平郡王。实际上,安禄山却在背地里从奚、契丹的俘虏中挑选了8000名壮士作为亲军,同时又收买史思明、安守忠、严庄、高尚等文官武将,为推翻唐王朝做精心准备。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上奏唐玄宗,请求向唐玄宗献马3000匹,每匹马配两名马夫,另外派22名得力部将护送。甄济敏锐地意识到此时的安禄山叛心已明,他是想借献马之机谋反,大唐帝国已危难当头。于是,甄济密奏唐玄宗,提醒皇帝对安禄山多加设防。而唐玄宗对甄济的话半信半疑,虽然最终没有接受献马,但还是将安禄山召至骊山款待一番。

  甄济见皇帝不接受规劝,依然宠信安禄山,而他也实在不愿在图谋作乱的安禄山手下继续做事,便悄悄地弄来些羊血含在口中,假装病重吐血,要求辞官回乡,获准后他便由人一路抬回家乡,此后又恢复在云梦山的隐居生活。

  甄济吐出来的虽是羊血,但却表明了他对大唐王朝的一片忠心。

  其实,甄济在担任掌书记期间就已经看透了安禄山当初请他出山的用心——无非是在为日后称帝网罗人才。说起来安禄山确实用人之道,他与史思明之所以能够在唐王朝鼎盛时期发动安史之乱,兴风作浪长达数年,与其不分民族和阶层、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作为隐士的甄济能够让安禄山费尽心机请出山,就说明他具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作风。安禄山虽为胡人,但是他用人的视野并不仅仅拘泥于少数民族,他广泛搜罗唐朝宗室、汉族名流、儒学贤才为己所用,从而为其称帝打下了人才基础。

  另一方面,安禄山在搜罗人才时还采用恩威并施、威逼利诱的策略,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他在称帝后派刀斧手来到云梦山逼甄济出山便是其中一例。

  

  ●引颈待刀

  视死如归

  

  不出甄济所料,在他回到云梦山的当年冬季,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果然调集15万大军,借讨伐杨国忠之名由范阳起兵,与史思明一起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安史之乱,征战中叛军锐不可当,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长安和洛阳,迫使唐玄宗放弃京城出走避难,甚至险些断送了大唐江山。

  安禄山于节节胜利中在东都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为巩固皇位他自然又想起了才华过人的甄济,遂派大将蔡希德带领两名刀斧手前往云梦山逼甄济出山为其效忠。安禄山对蔡希德吩咐:“如果甄济不出山,就砍下他的头来见我。”

  蔡希德来到甄济隐居的云梦山水帘洞,见正在作画的甄济神态安然,全然不像个有病之人,便说:“如今安禄山已是大燕皇帝,当初他请你当掌书记待你不薄,今天我等奉命请你再次出山任职。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若出山辅佐大燕皇帝,定能更得厚爱。如果不答应的话,大燕皇帝将容不下忤逆之臣,你也就别怪我刀下无情了。”

  甄济听罢泰然自若地说:“我的老师吴兢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体察百姓,若损百姓以奉自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自身毙。安禄山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一己私欲,烧杀抢掠,不顾百姓死活,必定没有好下场。我不能为这样的人做事!你们看安禄山像泰山一样牢固,认为可以依靠,而我把他看成是一座冰山,太阳一出来,冰山立刻就会垮掉。请你们自便吧,我决不出山!你我过去曾共事一场,我不愿让你为难,请将此头砍去交差!”说完便将头横向蔡希德刀前。

  蔡希德本是武夫,阵前杀人如麻,却被甄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概所震撼,遂收刀拨马而回。他见到安禄山,谎称甄济依然重病在身,无法出山。

  

  ●朝廷传旨

  叛臣跪拜

  

  忠于大唐王朝的甄济视安禄山为逆贼,因而面对蔡希德的屠刀宁死不屈拒绝出山。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即位。安庆绪同样对人才特别器重,也要起用甄济。

  甄济到底有什么治国安邦的本领?采访中记者只听说他品行高尚、很有文采,其他方面已无从了解。但假若甄济仅是个平庸之辈,那么后来安庆绪是不会派人强行将他从云梦山劫持到洛阳的。

  甄济被劫持到洛阳后不到一个月,洛阳即被收复,他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到军营,在广平王面前喜极而泣。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场叛乱自公元755年起至公元762年止,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个皇帝才宣告结束。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肃宗李亨击败占领长安的叛军后回到京城,甄济闻讯立即由洛阳赶到长安求见李亨。李亨召甄济住进三司衙门,颁布圣旨任命甄济为秘书郎。同时,命令数十名附逆安禄山的叛官摘下官帽脱去靴袜,跪在皇宫大殿的台阶下面朝着位于台阶上的甄济叩拜,让叛官们表达惭愧之心。

  下臣在君王面前跪拜是符合常规的,而唐朝的甄济能够在君王面前接受大臣的跪拜,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仅此一例。

  后来,甄济又被加封为太子舍人,晋升为秘书郎兼御史。

  甄济面对屠刀宁死不屈,在“安史之乱”中保持忠贞气节,令后人景仰,以至在他去世700多年后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曾作《青岩山》一诗赞曰:“青岩山,甄郎高见不可攀,禄山使者封刀还。入东京,见黄盖,帝敕伪官阶下拜……”

  甄济在云梦山隐居的遗迹已荡然无存。随行采访的岳武佐介绍,云梦山上从前有众多的古代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毁坏,其中与甄济有关的保存较好、年代最为古老的石刻便是元代王恽倡导为甄济立祀而撰写的摩崖题记。

  王恽是元代时河南卫州人,曾任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监察御史,负责起草诏书和编撰国史。由他撰写的《重修道院记》石刻位于云梦山水帘洞内,依山刻就,刻于元朝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记者进入水帘洞看到,洞内约10米高的崖壁上保存着自元代以来大小不一的摩崖石刻20余处,其中王恽的这块碑刻最有特色,它通高约3.5米、宽约1.2米,其碑座依洞体雕凿成一个巨型赑屃(bixi),赑屃前爪犀利,颈曲伸向洞内,双目炯炯。传说赑屃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赑屃也是龙的一种。赑屃的头曲伸向洞内,意在引导人们向内探寻当年甄济隐居的地方。

  王恽在《重修道院记》中说:“铜锣玉石之美,必有卓异幽隐之士。唐甄济隐居此山,至远迩化服兮,死亮节,不污禄山……而甄公大节,虽传卓行于唐史,发幽光于翰笔,在山中故事独乏旌记。子归能屋而祀之,俾后之游居,灼之景仰,审夫出处大义所在,以勉志节而砺薄俗,则子与志和名迹,附丽前贤共兹山而传于无穷矣。”

  由此碑文,可看出后人对甄济的景仰之情。

  王恽还曾在游览云梦山时赋诗曰:“徘徊读尽摩崖记,却笑无能继后踪。”说明当时的云梦山上摩崖石刻特别多,需“徘徊”方能“读尽”。王恽当年看到的摩崖石刻中,大概少不了甄济在此隐居时留下的笔迹,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当时的笔迹了。

  以文雅著称的唐代名臣甄济,隐居在云梦山水帘洞十余载,他但满腹经纶且文采飞扬,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史料记载,甄济“居青岩山十余载,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甄济再次复出时,朝廷传下圣旨,令众位高官摘帽脱靴向甄济叩拜。

  他曾两度出山效忠朝廷,被誉为唐代的一位忠臣。当年,甄济首次出山为官时与图谋篡位的安禄山难以为伍,他弄来一些羊血含在口中,吐血装病求得隐退。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