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鹤壁新闻·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标题
渐行渐远的都市村庄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6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渐行渐远的都市村庄

  ●处在农村与城市的夹缝中

  

  在我们的城市中,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城市和乡村的许多概念在他们身上都很模糊,他们手持着城市户口,却怀着对农村深深的归属感。

  “我们现在虽然是城市户口,但是对城市人的身份还没有真正认同。”——张秀荣,60岁,女,王升屯村村民。虽然现在王升屯的规范名称是兰苑社区,这个名称是“村改居”的产物,但是这个规范的名称很少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之为王升屯村。

  郊区城市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特有现象。由于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建设和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急剧扩大,把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耕地纳入城市用地的范围,造成城市郊区农村被动地城市化,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郊区城市化社区———“城中村”。

  城中村多处于城区的核心地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大城市,发展大工业”是我市目前的发展目标,城市要发展,就不得不把周边农村纳入城市发展进程,使农村成为城市中的一部分,对落实城区总体规划、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从淇滨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了解到,淇滨区共辖3个办事处,16个行政村,农村人口2.57万人。目前,九州路办事处打柴口村和王升屯村率先完成了村庄改造任务。新区南部嵩山花园(主要安置郭小屯村)、黄山花园(主要安置崔庄村)两个居民住宅小区一期工程已竣工验收,具备入住条件,目前部分搬迁工作已经完成。大赉店村黄河路西段改造全面完成,大梁庄村已完成三分之二户的改造任务。其他一些村庄的改造工程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以往农村向城市的过渡都是一种缓和的个人行为,是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为前提的,但是城中村改造不同,在改造的过程中,村庄作为一个集体被吸纳到城市中来,这种大规模的短期吸纳,难免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问题。改造过的城中村,可以说仍处在农村与城市的夹缝之中,城中村居民虽然拥有城市户口,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还是趋向于农村。他们在这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却对这个城市没有什么认同感。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村庄的村民需要慢慢适应城市中的生活,另一方面城市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慢慢“消化”城中村这个庞大的群体,使其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

  

  ●思想的转变仍需一个过程

  

  采访的第一个地点是打柴口村,因为在谈到城中村改造时,打柴口村是不能不提的一个村。打柴口村位于107国道以东,华山路以西,淇滨大道以北,淇河路以南。全村现有人口430人。一进村子我们就打听村委会,他们多数人还是习惯称村委会为大队。

  在打柴口,我们见到了村支部副书记吴连江。他的脸已被晒得有点发红,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这也是城中村村民的共同特征。他对记者说:“我们目前的这种模式是早期城中村改造的产物。”

  吴连江说:“1992年10月份淇滨大道奠基,1998年打柴口完成规划。”打柴口是淇滨区第一个完成城中村改造的地方,他们采取的是政府统一规划自建的方式,每家都有一个带院子的两层小楼,村内的菜市场也承包给个人,外面是门面房,都分到各家。在谈到打柴口村民的生活时,吴连江说:“农民的思想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菜市场内的摊位只有两三家是本村人承包的,农民在做生意方面还是放不开,市场经营意识不强。”

  单就改造工程本身可以一蹴而就,但是在突如其来的变革面前,农民在向市民转变过程中,各种生活观念的转变却需要一个过程。

  谈到村民风俗习惯的问题时,吴连江说:“我们这里的婚丧嫁娶风俗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由于现在不像过去在村子里空间那么大,办个喜事什么的,只好到酒店去;还有现在村子有自己的公墓,是村民集体购买的一片地方。”

  城中村改造的目的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和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使城中村村民尽快成为真正的市民,实现彻底城市化。很多城中村村民对于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还是比较认可的。

  在郭小屯记者看到了正在忙碌着搬迁的村民,还有村民放起了鞭炮来庆祝他们的乔迁之喜。24岁的单先生告诉记者:“住上楼房当然好,至少年轻人娶媳妇容易了,女方听说男方在市区有新楼房,那么,成亲的几率就比较大。改造后我们这里道路、燃气、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都实现了城市化,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生活环境好多了,当然生活成本也提高了。”

  崔庄村改造后是黄山花园,现在正在局部分批搬迁,现在崔庄村有28户搬迁,这28户在搬到新家之前住在一所破学校里。记者采访了一位71岁的姓马的老人,他现在正等着搬入新居。老人说:“串门不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不过好处更多,孩子上学的教育条件好多了,现在孙子在湘江小学上学。还有现在村民出去打工也方便了,找活儿好找了,挣钱多少不说,但能天天回家。”

  

  ●徘徊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在城中村改造中,村民有很多不习惯,但是比不习惯严重的是,以后何以为生,这也是需要他们能够转变思想的地方。在农村农民收入方式单一,但是在转入城市中后,村民要能够转变传统观念,实现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王升屯村2004年开始改造,改造模式是由村委会统一组织,自拆自建的集体安置。在村里我们遇到了在路边坐着乘凉的晋宇秀,她今年71岁,她说:“搬到这里四年了,比在村子里好,至少屋子里不会有老鼠了,我身体还好,每天给孙子们做做饭,大儿子开了一个饭店,收入也相当可观。我早上没事的时候就去帮他择菜。小儿子和小儿媳妇也在社区做起了清洁工人,每天也有几十块钱的收入,养活两个孩子的同时也攒下了不少的积蓄,他们的梦想是供自己的两个孩子上大学。”

  在打柴口社区里,吃过中午饭,会有一些人坐在一起打麻将,吴连江说:“现在人们的收入比以前多样化了。以前只是种地的收入,现在有门面房和菜市场摊位的租金,还有的出去打零工,男的去建筑工地做工人、装修、开客车或者货车,女的去超市,年龄大一些的去做清洁工。相比较以前种地的生活而言真是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打柴口村里,三三两两的妇女坐在一起聊天。我们上去了解情况,一位58岁的老大娘告诉我们,她现在淇园宾馆刷盘子,每天都能回家。当记者问,现在的生活在农村的时候相比怎么样时,她说:“那肯定是比那时候好了,最起码生活环境好多了。就是没有地了,一开始很失落,你想想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地为生,跟土地有一种感情。不过现在也适应过来了,每天上班,有规律,也不用大热天在太阳底下晒了。”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有两个女孩子推着自行车走过来,问有没有房子出租,旁边的一个正在织毛衣的妇女问:“你们几个人住?”那两个女孩子说:“两个人。”织毛衣的妇女便拿起板凳带她们去看房子了。这时候,58岁的老大娘说:“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有房子租出去,刚开始也是不习惯和外人住在一起,但是后来也慢慢适应了。房租能挣个活钱儿贴补一下家用,何乐而不为呢?”

  王升屯村的张秀荣,在王升屯村旁的南北走向的街上打扫卫生,她每天蹬一个三轮车,上面有扫帚、袋子和拾纸的镊子。她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下午6点半下班,一个月能挣420块钱。她告诉记者:“钱虽然不多但我很快乐,挣钱不是目的,也就是给自己找个活干,我不能闲着,一闲下来就全身难受。干这个工作全当锻炼身体了。我有两个儿子,老大在王升屯村中开了一家粮油铺,老二在大八角养猪,每年都有相当可观的收入。老伴现在在家闲着,也想出来找份工作,并不是缺钱,像咱们农村人就是在家闲不住。”

  王升屯村的刘女士,32岁,她对记者说:“我觉得住楼上好,干净,有自己的空间,用水、用电都方便。但是家里老人跟我想法不一样,他们觉得独门独院好,住楼房上下楼不方便。他们也改不了老习惯,比如在家里土院子随处吐痰,来到这里还改不了。城市中的农民干什么的都有,有摆摊做生意的,也有出去打工的,只要想办法还是有活干的。现在村子里正在盖工厂,到时候也可以解决一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了。”

  在王升屯新村大门口,58岁的杨师傅开了一个流动性的修车行。他说:“我是在搬到这里才开始学的修车。没有地了,总要想一个谋生的法儿吧。”当记者问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时,他笑着说:“没算过,反正要比种地强得多。”在他旁边有一个妇女干脆把自己家的缝纫机搬了出来,在门口开了个露天缝纫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以往那种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方式不同,现在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中村的农民突然失去了土地,所以他们在观念上有一种失落感。在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他们急切地寻找生存的支柱。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服务性行业,构筑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各种社会中介机构推介农民就业,使城郊农民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另一方面,村民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适应多样化的客观现实。

  

  

  图①兰苑社区门口全貌。

  图②王升屯村改造前的住房。

  图③王升屯村改造前的街道。

  图④郭小屯村改造后的

  嵩山花园。

  图⑤兰苑社区的居民楼。

  图⑥嵩山花园居民楼剪影。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