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陈志付 文∕图
问及玉女观村村名的来历,村民们说:“殷纣王(时期)的城墙就在村边,现在还保留着大量的夯土层,村里祖祖辈辈就生活在皇城根儿下。这里从前有座女娲宫,殷纣王的女儿来女娲宫降香时突然得病死在了这里,殷纣王就地为死去的女儿修了座庙。因为她是纣王的女儿,又是非常漂亮的青春玉女,所以人们管这座庙叫玉女观。后来附近形成了村子,村子以观命名,叫玉女观村。”
古迹遍地的玉女观村是淇县的历史文化名村,明朝和清朝时期的《淇县志》对玉女观村均有记载。6月3日,记者随淇县的文史专家闫玉生和岳武佐来到玉女观村采访,所到之处无不透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据考证,当年的殷都朝歌有内外三道城垣,玉女观村位于朝歌城的外城即头道城的城垣之内。清朝编印的《淇县舆地图说》一书中也提到了古都朝歌的“三道皇城”。
位居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的淇县曾是商代帝辛(殷纣王)的国都所在地。帝辛时期虽尚无皇帝一称,但由于他是商朝一代帝王,千百年来淇县人将他与皇帝等同视之,并将其国都朝歌称为皇城。帝辛的都城有三道城垣,分为头道城、二道城和三道城,即《淇县舆地图说》中所说的“三道皇城”。淇县民间至今仍流传“殷纣王的江山如铁桶一般”这种说法。
1984年,全国商史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召开期间,著名史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夏鼐来到淇县参观考察“二道城”时肯定地说:“二道城是典型的商城。”
我省著名的商史专家田涛1986年在《朝歌殷墟城垣考》一文中指出,朝歌二道城是一座完整的城池。据实测,其城垣南北长3000余米、东西宽2000余米,周长10000余米,面积相当于安阳殷墟发掘的总面积。帝辛的都城是在武丁的朝歌城(二道城)基础上扩大化了,帝辛“稍大其邑,筑‘头道皇城’,即朝歌城的外城”。其外城的周长约65公里,内外三道城池构成了巍然壮观的都城,体现了殷商帝国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相传朝歌城的头道城(外城)当年设有8个城门,有据可考的南门位于今淇县北阳镇常屯村,北门在淇县高村镇高村村,西南门在北阳镇玉女观村。在这三个城门的附近都还能够找到当年城垣的夯土层。
紧靠女娲宫的西南边便是朝歌头道城的城垣。这道城垣与朝歌城的其他城垣一样在历史变迁中被夷为了平地,今天我们只能从它残存的墙基上保留的夯土层结构来了解。
根据《淇县志》的记载和村民们的现场介绍,玉女观村境内的朝歌城头道城垣呈西北至东南走向,这段城垣长约2000米、墙基宽约50米,至于城垣的高度,自古以来便流传着“朝歌城高三丈六”的说法。
村民用随身携带的铁锨挖开夯土层后,层层夯土清晰可见。岳武佐用手抠起一块巴掌大小的夯土说,城墙已经不见了,墙基留下的这些夯土层就显得极其珍贵了。
距离玉女观村南面大约300米有一条古道,地处古朝歌城的南关,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南关道。相传南关道是当年殷纣王及地方官员们由南门或西南门出入朝歌城的道路,因而现在也有人称它为官道。
村西南约200米的地方至今仍称为西南门,又称玉门,即书中所说的朝歌头道城的西南门。
在西南门外面,当年与城内的女娲宫隔墙相望的便是玉女观。据村里的老人张文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前,玉女观所在的那块有15亩大的土地是属于他们家的。从他记事的时候玉女观已经不复存在了,仅剩下直径约50米、高约4米的大土丘。上世纪七十年代,玉女观留下的这个大土丘也被平整成了耕地。玉女观虽然已经成了平地,但是近几年还不断有人来盗挖古董。
岳武佐在玉女观遗址上随手捡起了几块陶片,他分析说,传说殷纣王的女儿死后在玉女观村就地安葬了,当年的大土丘可能是殷纣王女儿的坟墓,也就是说玉女观有可能是建在了坟墓上。
玉女观村西临云梦山上的云梦大草原,当地传说山顶上的这片草原是当年殷纣王的军马场,殷纣王到军马场视察时曾到过玉女观村的女娲宫降香。
淇县民间至今流传着关于殷纣王到女娲宫降香的大量故事。女娲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个造人的女神,凡供奉女娲的地方都有向女娲求子的习俗,体现了原始的女性崇拜文化。那个时代的战争频繁而又残酷,全凭人力上阵对抗,加上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低下,死亡数量就比较大。人们因此希望女性大量生育,以使人丁兴旺,于是女娲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像祭祀人文始祖黄帝一样来祭祀女娲。
虽然在玉女观村已经找不到玉女观和女娲宫了,然而,村民们至今还将这两处遗址所在的地方称为玉女观和女娲宫。这说明传统的女性崇拜文化在一代代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
玉女观村说玉女
位于云梦山脚下的玉女观村是淇县北阳镇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村子。“别看村不大,它可是个历史文化名村。”随行采访的淇县县志办公室副主任闫玉生说,明朝和清朝的《淇县志》对玉女观村都有记载,以前这里道教文化相当繁荣,古老的女娲宫、关帝庙、玉女观等场所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这使得玉女观村在中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赫赫有名。
玉女观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荡然无存,仅剩下一个高大的土丘,然而这些年来还不断有外地人来到村里寻找这座古老的道观。“省内省外的都有,他们得知玉女观已不存在的消息后感到很失望,有的人还流着眼泪伤心离去。”村民李云东告诉记者,在前来寻找玉女观的人当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从郑州来的两位女客人。当时她们到了玉女观遗址上一看玉女观啥也没有了,就一起放声大哭起来。在场的村民们感到莫名其妙,还以为她俩精神上出了毛病。这两个女客人一个66岁,一个64岁。两位老人哭着告诉村民,玉女观就是她们的家,多年来她们一直在寻找这个家,现在找到了家,家里却啥也没有了。
闫玉生说,玉女观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像淇县的轩辕坟一样。这些年也不断有人来打听这座早已不存在的古墓。人们崇拜轩辕,是因为他是华夏儿女的人文始祖。而把玉女观当成自己的家来寻找,则说明了道教信徒的虔诚之心。
“玉女”多指貌美的少女,常与“金童”并称。为玉女修建道观并取名玉女观,体现出古人对美女的爱慕和尊重之情。而玉女观村的人则认为,玉女观所敬奉的玉女是殷纣王的女儿。
按照玉女观村老人们的说法,他们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的殷纣王时期。78岁的张文告诉记者,玉女观村很古老,而玉女观则更古老,因为是先有的玉女观,后有的玉女观村。
当年他们这个地方位于朝歌的头道城(外城),城内有一座女娲宫,殷纣王的一个女儿有一次来到女娲宫降香许愿,在她将要进入女娲宫时突然得了不治之症,不大一会儿工夫便断了气。殷纣王的这个女儿天资聪颖,长得也非常标致,深得殷纣王的喜爱,故而她的死也让殷纣王特别伤心。殷纣王将女儿就地安葬,并在墓地旁为女儿修建了一座观。由于她是一代帝王的女儿,是金枝玉叶,生前又是漂亮的青春少女,人们因而称这座观为玉女观。后来玉女观旁边有了村庄,村庄便以观命名,也就是后来的玉女观村。
“皇城根儿”下寻古迹
玉女观村不愧为历史文化名村,村里村外古代留存下来的陶片和瓦片俯拾即是。村民们说:“这些古董在玉女观村一点也不稀罕。”
村民们围坐在古老的关帝庙内与记者座谈。这座古庙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庙内存放的两块残碑记载着清朝两次重修关帝庙的经过。一谈起玉女观村的历史,村民们的脸上便难掩自豪的神情:“玉女观村在殷纣王的头道皇城之内,村里祖祖辈辈在皇城根儿下生活。村里至今保留着殷纣王的头道皇城的遗迹(夯土层),有殷纣王和他女儿降香的女娲宫遗址,有殷纣王女儿的道观——玉女观遗址。”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的邹衡教授带领他的十几个学生来到玉女观村开展了长达近两个月的实地考古工作,并发掘出了大量的古代陶器和青铜器。在玉女观考古期间,邹衡和他的学生们始终吃住在村民崔玉均家里。当时,淇县的文史研究人员岳武佐、张锦熙等人积极配合邹衡教授的考古工作。张锦熙说,邹教授在玉女观村发掘出来的文物经淇县有关部门登记备案后都用车运到了北京。
今年67岁的崔玉均把邹衡的考古工作说成是找古董,他对记者说,邹衡与他的学生们白天出门找古董,“他的眼睛真厉害,一看便晓得哪儿有古董,一挖一个准。”到了晚上,邹衡和学生们将找到的古董带回来,一件件用水清洗干净,再将破损的古董一片一片地粘起来复原。“邹衡临走时拉走了半卡车古董。”崔玉均说,听说当时还挖出了一把青铜剑。
热心的村民们首先带领记者来到紧靠村西边的女娲宫遗址。女娲宫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平地,记者采访时,遗址上已是一片正待收割的麦田。田边土地的截面处随处可见叠压在一起的陶片和带有绳纹的瓦片,用手轻轻地就能将它们取出来。“女娲宫当年的规模相当大,这些陶片和砖头瓦片都是女娲宫遗留下来的。”村民说。
玉女观边斗土匪
78岁的张文老人讲述了玉女观上斗土匪的故事。
那是在清朝年间,一股武装的匪徒在遭到政府军的追剿后逃窜到玉女观村,这股武装匪徒个个留着长发,百姓称之为“长毛”。土匪在村里肆意抢夺村民财产,激起了公愤。这天,有几个土匪在结伙进入一户村民家里抢夺财产时遭到了反抗,户主用猎枪打死了一个土匪。土匪的首领得知消息后发誓要血洗玉女观村。于是大批“长毛”包围了玉女观村。村民们联合起来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扶老携幼逃向村西南的玉女观。
土匪们追到玉女观,村民们据守着地势较高的玉女观与其展开对抗。一看到有土匪往上爬,村民就用石头和瓦块打击。在对抗了近一个小时后,土匪的攻势越来越猛,眼看着就要攻上来了。这时,玉女观村西边北阳镇枣生村联庄会的会员们吹着牛角号赶来支援。两村民众联合起来与土匪奋力拼杀,最终将土匪赶出了玉女观村。在这场战斗中,死了十几位村民。
张文的爷爷参加了当年抵抗土匪的战斗。张文说,当年土匪武装活动猖獗,为对付匪兵,玉女观一带各村都成立了自卫组织联庄会。一遇到紧急情况,联庄会会马上吹响牛角号,牛角号一响,联庄会会员会立即集合准备战斗。那场战斗中如果不是枣生村联庄会及时赶来支援,玉女观村将遭到灭顶之灾。张文说,当时全村人逃到玉女观是想得到玉女的保佑,结果还是邻村的联庄会救了大家的命。
图①:玉女观村边麦田中陶片和瓦片俯拾即是。
图②:关帝庙内遗存的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