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共和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在大陆共办了23期,毕业学生有23万余人。1949年底迁往台湾。
真实的黄埔军校
◎军校很简陋
尽管黄埔名将如云,但黄埔建校之初并不是一所高级军校,选拔学生、设置课程、管理等方面远不及今天的许多普通大学。1924年黄埔军校首届招生时,全国有1200人报名,学校录取了350人,基本上是两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考上。
黄埔军校学生在校时间不长。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前五期学员在校时间仅有三年。第一期1924年5月入学,11月底就毕业进入部队。第五期更是因为国共分裂而匆忙毕业离校。这样短的时间,不要说跟今天的硕士、博士比,就是与普通专科或技校比也显得过短。
黄埔军校的学科设置不完备,即使是从单纯的陆军科目设置上看也是非常简单的。整个国民党在大陆时期,黄埔军校及其衍生军校只设置步兵、炮兵、工兵、宪兵、政治等专业。如果从现代大学或军校体制来看,这样的设置只是一个专业培训学校的规模,远比不上现代的综合大学。
黄埔军校的核心军事课程是《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主要是面向步兵战场训练初级指挥官,毕业学员往往是到基层部队从排长、连长干起。
历史上的黄埔军校就是这么简朴,甚至有些简陋。但却培养出了国共两党大批骨干将领。
◎大时代成就黄埔辉煌
据说,从设施和训练场地等硬件来看,黄埔军校远远比不上北方的保定军校,成立时间也没有保定军校早,教学经验自然不如后者。但在其后数十年间,保定系始终没有黄埔系名声大。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黄埔军人呢?
答案是大时代。黄埔师生自1924年建校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北伐、军阀混战、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的在建国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朝鲜继续作战。战争是最残酷的考场,坚忍、果敢、机智的人会在一次又一次战争中幸存下来,逐渐掌握战争规律。因此,军校只是给了那些赫赫有名的战将们一个机会,真正造就将军们的是30年疆场。
历史厚爱黄埔军人,他们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种“将军实践考试”。从自身原因看,黄埔军人是被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所吸引,结束军阀割据,实现民族独立,为民众争取安定环境、政治权利和基本经济利益是那一批年轻人的共同愿望,这注定了黄埔军人会主动迎接一个又一个苦难洗礼。从外部条件看,当时国共合作中新生力量与各界精英汇聚南方,黄埔军校作为新生政权一文一武两所院校之一,自然被各方看重。
在共产党内,早期武装斗争中除了工农干部在作战实践中锻炼、旧军队官兵在转变思想后逐渐成长外,红军缺乏受过正规军事素养熏陶又在信仰上可靠的军事干部。这使得红军中坚定的黄埔军人脱颖而出,成为各级骨干。
在红军与国民党部队中,黄埔军人20多岁当军团长的有,30多岁当集团军司令的也有。在血与火的时代,青年人有投身报国的热情,政治统帅愿意破格使用青年干部,简陋的黄埔军校造就了不平凡的黄埔军人。
(据《报摘》)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至1927年),黄埔军校共招生6期,加上武汉分校的学生,有近万人。这些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日后成了共产党军队中的骨干将领。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南征北战光耀史册,被国民党方面称为“赤黄埔系”。
黄埔一期:徐向前、陈赓、左权、蒋先云、李之龙、王尔琢、许继慎、周士第、刘畴西、蔡申熙等
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徐向前是共产党方面军职最高的将领,很早就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其人头被蒋介石标价10万(与朱德、毛泽东一样)。徐向前当年曾在黄埔军校被蒋介石召见,可他生性少言寡语,又是北方人,所以没怎么被蒋介石注意,蒋介石后来为此极为遗憾。
陈赓被称为“黄埔三杰”(另两个人是蒋先云和贺衷寒)之一。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曾被委以副官重任。建国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左权当年是被陈赓带进黄埔军校的,后来军职却又在陈赓之上,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左权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他是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员,被誉为“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蒋先云考进黄埔军校时成绩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黄埔三杰”中,以他为首。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可见他的分量。蒋介石对他赏识无比,以极大的耐心等他回头。国共分裂时蒋介石曾许诺只要蒋先云过来就能当师长,当时黄埔学生中能当团长的都没几个人。然而蒋先云铁了心跟共产党。1927年5月28日,蒋先云在河南临颍与奉军张学良部作战时牺牲,年仅25岁。
李之龙以“中山舰事件”而名扬中外。在考进黄埔军校之前李之龙就已是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的政治秘书,资历是很老的。李之龙和蒋先云并列为黄埔中的左派学生领袖,也因此被右派学生痛恨。中山舰事件前,李之龙官升为海军局局长,军衔中将,与校长蒋介石平级,这不可避免地被视黄埔为蒋家军的蒋介石所不满。选定李之龙作为打击目标,可说是各方合力所至。李之龙从此一蹶不振,党内同志也冷淡他。最后,他流亡日本。据考证,国共分裂后,李之龙又回国反蒋,在广州被捕。据说蒋介石闻讯后,曾电告李济深将李之龙解送南京。电报到达时,李之龙已被押赴刑场,牺牲在了红花岗下。
王尔琢考黄埔军校时已是最后一批报名,幸好,他和同乡黄鳌、郑洞国一起被录取。王尔琢在南昌起义时不过是团参谋长,因为部队的主要军官都逃散了,便成了仅次于朱德、陈毅的第三号人物。后来上了井冈山,又成了红军的第四号人物。王尔琢打仗以勇猛著称,曾发誓革命不成功就不剃胡子,当他牺牲在叛徒枪下时,一捧长髯,飘洒胸前。
许继慎在黄埔一期中是著名人物,能讲能打,令右派学生非常头疼。在鄂豫皖初期许曾是徐向前的上级,后来又是徐向前手下的师长。许看不上张国焘,私下称他是“老右倾”。张国焘也没客气,在白雀园大肃反中将许用马活活拖死。当时许的妻子是师政治部的秘书,已身怀有孕,但还是被秘密处死。
周士第在黄埔军校时有“猛将”之誉,当过铁甲车队队长,南昌起义时又是叶挺部第25师师长,当时便是高级将领。周后任红二方面军的参谋长、八路军120师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黄埔二期:周逸群等
在黄埔二期中著名的共产党人是周逸群和卢德铭。周逸群是红二军团的政委,和贺龙一样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1931年5月周逸群在湖南省岳阳县贾家凉亭遭国民党军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
黄埔三期:朱云卿、吴光浩
黄埔三期中朱云卿是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英雄,时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朱德十分欣赏他。后在苏区医院养病时被特务刺杀不幸身亡。
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威望。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他牺牲后,中央派徐向前来接替他指挥军事。
黄埔四期的中共将领最多:曾中生、段德昌、伍中豪、叶镛、陈毅安、袁国平、刘志丹、洪水、郭化若等
刘志丹,陕北红军的创始人,曾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二十八军的军长。1936年4月,刘志丹在东征战役中牺牲于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现属柳林县)的一次战斗中,年仅33岁,是东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红军将领。毛泽东为其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
洪水,1906生,原名武元博,越南河内人,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兼有越南人民军少将军衔,是世界少有的两国将军。1926年洪水加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改名洪水。1932年,以师职干部身份到瑞金红校任教。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参加长征。抗战爆发后在山西、河北等地开展抗日工作。1945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任军区司令员,授少将军衔。1950年再到中国,任中央中共部越南科负责人。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中央军委条令局副局长、《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1955年,洪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
黄埔五期的几个重量级人物:许光达、宋时轮、张宗逊、陶铸、赵尚志、谭希林等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建国后受命组建装甲兵,任装甲兵司令员,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
陶铸,湖南祁阳人,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政治局常委。1967年1月陶铸遭江青等人诬陷,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逝世于合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
赵尚志,北满抗联的灵魂人物,与杨靖宇有“南杨北赵”之称。日将冈村宁次在东北时数次对赵加以围捕而未果,将其写入自传中。赵尚志对敌作战英勇,却两次被开除党籍,直到牺牲40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他是鄂豫皖苏区的最早创建者之一。
黄埔五期中还出过解放军上将杨至成和中将谭希林。
黄埔军校在武汉办过分校,同样出了一些著名的共产党将领:张子清、王良、罗瑞卿、游曦、周维炯、邓萍、程子华、段玉林、赵一曼、陈伯钧、徐彦刚、胡筠、刘型、李青云、李超时、张赤男、张友清等。
(摘自《张继兴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