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文化鹤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挥毫泼墨留黎阳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9 年 8 月 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挥毫泼墨留黎阳
——解读明末清初书画家程淓
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巨幅长卷《桃花源》局部

  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群贤纷至。明末清初的著名书画家程淓,虽为江西人,但他在浚县生活了近40年,其书画艺术也成就在浚县。如今,大伾山、浮丘山上随处可见的程淓题词,已成为景区内独特一景。

  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内,珍藏着程淓的一幅字画《桃花源》。在浚县大伾山景区,程淓的摩崖题刻早已为人们熟悉。对程淓深有研究的浚县文化名人何改新说:“程淓是清代早期书画家先驱之一,可与当时的‘清六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恽、王原祈、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相提并论。”

  潜心书画建山房

  顺治十七年(1660年),程淓奉旨清查隐报荒地。一方面他不愿意为求政绩而使百姓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又恐隐瞒实情,犯下欺君之罪。在奉命提兵剿寇、限期除暴中,程淓又恐致百姓株连之祸,坚持“地无包赔,民无扰害”。程淓由此得罪上级,再加上下属不检点,受到连累,终被解职。

  浚县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有大伾、浮丘两山,又有卫河之水,是居住的佳地。且程淓在浚县的人脉好,他与浚县县城东街的刘玉瓒、北街的张能鳞、城关镇杨玘屯村的马大士不仅为同榜进士、同朝为官(刘玉瓒时任河西抚州知府,张能鳞时任山东青州知府、青州海防道,马大士时任两淮盐院),还相互结为亲家。程淓的儿子鹏翀娶了刘玉瓒的四女儿。刘玉瓒的长女与马大士长子结为连理,马大士的长孙女婚配于张能鳞五子。程淓与浚县已是难舍难分。因此,解职后的程淓并未返回故里,而是在卫河边建半野山房,在浚县定居下来。

  程淓早就想“驾一叶小舟作五湖游”,现终于解职一身轻,干脆就借卫水的支流,凿而成池,一碧顷余,泛舟尽兴。在程淓的墓志铭中,描述了他贬官后在卫河边半野山房的生活——“因舫制为屋,因鸥集为亭,志之所在,于是以命楼,楼下即半野山房。其地无山水,取顽石集而成山,引卫流集而成水。静室三间,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公坦然习静于此。”他在此藏书万卷,种翠竹千竿,植名木几株。有田可耕,有园可浇,有鱼可钓,得妻孥,无车马之喧,数长空飞鸟,恬淡超然。自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水,修心养性,潜心书画,创作出大批书画作品。大伾山吕祖祠北门外,西侧壁间碑版上的行草书,是他的半野山房诗三十章。诗中借秋海棠表达出卫水边半野山房主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远离官场后的程淓,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书画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书画作品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大伾山上随处可见的程淓题词,也多是在他贬官之后创作题写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若不是程淓被贬,或许他一生的书画艺术才华,都将湮没在宦海中。

  “夫人忧思钟于情,好乐动于心。富贵荣显,竭力以求,有不获,则食不甘而寝不寐,岂能坦然而自得乎?”程淓隐居于半野山房的时候,回忆起以前的仕途生活,常如此感叹。后来,有人请他去做官,他不为所动。

  “欲谢尘缘久未能,十年常自学飞升。如今得借君侯力,习静伾岚最上层。”这首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题于大伾山吕祖祠乾元殿北边崖壁上的诗,是他被贬十八年泰然于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伾山三丰啸台石壁上的“邀云”

  大伾山伟观亭北侧崖壁上的石刻行书“飞崖”

  ②

  ①

  图片说明:

  仕途结缘浚县

  “程淓为广信(今江西上饶市)人,顺天(今北京市)籍,但他在浚县生活了近40年,他的书画艺术成就于浚县,且死后葬于浚县,实为浚县人。他的后代也都在浚县扎了根。”何改新说。何改新对程淓的书画深为着迷,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程淓,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

  程淓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享年79岁,葬于浚县城赵家洼(现在浚县南关外新村南)。程淓的墓志铭现存于浮丘山碧霞宫三仙殿。墓志铭上记载了程淓的生平,包括他被贬于浚县隐居半野山房的生活,是研究程淓的宝贵资料。

  程淓,字箕山,号岸舫、铁鹤子、槐龙石屋主人、半野山房主人,为河南嵩县著名理学家明道程夫子(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第二十四代孙。程淓的父亲程悦之是明隆庆年间的进士,任浙江杭州通判,在任四年兼任杭州府尹,刚正不阿,被朝觐入京,因不建魏忠贤生祠一事,被奸党杨振纲弹劾,于是解职留守京城。仕途受挫的他面对女儿,常叹:“惜矣不男,男或可亢吾宗。”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晚年得子程淓,甚为钟爱。程淓天资聪颖,如《四书》、《五经》看而能诵,诵而能解,解而别出新意,即使是学问广博的儒生,也远在其下。

  何改新介绍,幼年的程淓还喜爱临摹汉魏碑及晋唐宋诸家名帖。他的父亲程悦之酷爱收藏,是位风雅之士,喜爱研读古文辞章,攻习书画,并与当时的许多书画名家交往甚厚。他们时常在程宅吟诗作画、唱酬雅集。这为程淓结识名家、观摩书画、开阔视野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程淓的文学素养和书画技艺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程淓20多岁时便已声名鹊起,他才情风发、思绪隽永、造诣绝群,是远近闻名的才子。

  到了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急需人才,顺治帝开科选士。程淓考中进士,选为山东诸城县令,当年他才26岁,还未满读书之愿,就已做官受任。在任期间,他平反冤狱,执法无私,因政绩卓越,被提升为中州驿盐史、河南兵备道,负责卫河及运河山东段各驿站盐运及公文的传递。

  程淓因公务需要常住浚县,从此他与浚县结缘。

  艺术不朽传后人

  何改新说,程淓虽出身世家,但他自幼好学,而且极具才华。程淓技艺全面,诗、书、画皆精绝。他每作画一幅,必题诗其上,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作的《桃花源》长卷书画,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拍摄的图片来欣赏这幅艺术杰作了。这幅《桃花源》以诗画的形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乡野生活的美丽画卷——隐没在崇山峻岭、山岚云雾中的庭院、楼阁、古寺,山林间迂回曲折的阡陌小径、小桥流水,路上桥头的骑士、挑担的书童……真是一幅世外桃源的图景。

  何改新向记者介绍这幅画说:“此画中的人物造型简单、朴拙,构图繁复,变法全面,双勾、点攒、没骨,技法俱备。山石细劲坚凝劲峭,以墨线勾勒后加渲染,墨分五色再加之轻重彩,具有虚实之感。”图卷上题的一首诗正是对这幅图画的最好注解:“息向劳时未易寻,悠然片晌偶然心。稽诗堪验情喧静,耽坐都忘春浅深。雨不敌晴蒸野色,远宜在近送钟音。乘骢陌上寻春意,一段闲心画里吟。”无论是诗情还是画意,无不道出作者清心寡欲、宁静致远的心境。

  程淓在绘画上师法五代时的关仝(工山水,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四大山水画家”)。程淓对关仝书画情有独钟,于笔法上得其精髓。关仝为典型的士大夫,所写云烟林石简淡而蔚然,高古而深秀,为世人所共尊。程淓当时山水画多画关峡隘口,他的画,石体坚凝,杂木丰茂,酷似关仝。他在画作《松壑观瀑》中题诗曰:“闲来偶用关仝笔,石径层层傍古松。山泽不须通地气,片时云气墨花中。”

  除关仝外,程淓在书法上还追寻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更有汉隶、晋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风格。程淓的书法将诸家融为一体,行笔自如,颇为雅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行书、行草书尤被世人称道,书风类似王铎。

  程淓在浚县生活了近40年,留下了大量书画墨宝、摩崖题刻。大伾山、浮丘山两山分布有程淓的摩崖题刻十多处。题于浮丘山千佛洞之上的“佛国”;题于大伾山伟观亭北侧崖壁上的石刻行书“飞崖”;刻于大伾山三丰啸台石壁上的“邀云”;大伾山观音寺西侧岩壁石刻“何日闲”……这些崖壁间的巨幅题字,气势磅礴,笔力雄厚,以极强的书法艺术感染力,将自然风光以诗意的形式表达,引人无限遐想,成为大伾山景区一道韵味无穷的风景。

  程淓传给后人的书画墨宝在我市也留有不少。程淓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作巨幅书法挂轴两幅。一幅题曰:“初旭照茅屋,山容雨后新。携来不速客,消爱有情春。选石冲危坐,分题能净音。出门缘底事,闲日等忙人。”一幅题曰:“秋气下梧叶,庭除肃暮情,人随天意静,灯共雨光清,孤画淡无泊,旷怀闲乃生,坐馀空响辙,叶叶度更生。”2009年4月份,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寻宝——走进鹤壁》栏目组走进鹤壁,经国家级专家评定,前者入围十二件宝物之一。

  ①

  ②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