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淇河论语
上一版3  4下一版  
岂能让群众“以身试水”
制度缺失让“爱心斑马线”成了讽刺
“霸王”们早该栽了
舆论更应关注警方如何处理
480场会打击黄色短信很无聊
治理危险驾驶须用重典
交通肇事案量刑呼唤明确的司法解释
又是杭州,又是人命!
又是醉驾,又是富少!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8 月 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度缺失让“爱心斑马线”成了讽刺

  杭州又撞飞人了!有报道称,这是在杭州的伤口上撒盐,然而笔者却担心,这也很可能是在往伤口上添加麻醉剂。

  正如反复出现的矿难不再成为头条新闻一样,笔者浏览了各大网站和论坛后发现,比起胡斌来说,这一次的肇事者魏志刚的“名气”要小得多,受害者马芳芳的不幸,也不像谭卓那样令网民义愤填膺了。

  从新闻点上说,这一次没有人拍下肇事司机的表情,没有家人现场打可疑电话,没有伙伴们在现场嘻哈打笑,没有人为马芳芳组织烛光悼念晚会、向市长写抗议书,更重要的是,消息没有再被禁掉,警方没有再出“70码”的洋相,网上也不见马甲……少了那么多兴奋点来刺激媒体,它也就很难成为口口相传的新闻事件。

  假如再过一个月,又出一个飙车的魏某,又死一个经过斑马线的某芳芳,媒体会不会连发一个小消息都觉得浪费版面?媒体追求新鲜刺激使它只对 “人咬狗”类的事件感兴趣,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狗咬人”式的。因此,要想真正解决问题,不能逼着当事人通过找话题甚至是闹事去引起媒体的重视,而必须寻求常规性的制度方案。

  马芳芳陈尸杭州的首条“爱心斑马线”,不能不让人感到讽刺。笔者不否认杭州警方标设“爱心斑马线”的良苦用心,也不否认魏志刚酒后驾车或许事出偶然,但是至少可以说明,这个标识未能挽救马芳芳的生命。在制度缺失的社会中,道德动员的效果总是显得可疑。

  □长 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