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本地·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只愿生活比瓜甜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9 年 8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愿生活比瓜甜
——走近外地来鹤卖瓜人

  市民今夏所吃的西瓜,80%都从开封运来。鹤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瓜农的身影。很难想象,没有他们,这个炎炎的夏日,市民如何度过?今天,记者把镜头对准他们,他们的辛酸,他们的疲惫,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憧憬,都让我们心生感慨。

  图① 夜幕下熟睡的瓜农

  图② 一位瓜农边擦汗边等顾客

  图③ 孙建军抱着自家的西瓜

  图④ 一位瓜农在招呼自己瓜车

  下面的孩子

  把瓜换成钱,再苦心也甜

  

  “种瓜苦,卖瓜更苦。只要能把辛苦种出来的西瓜卖出去换成钱,再辛苦也值了。”这是记者采访时,一位开封瓜农随口讲出的一句话。在他们疲惫不堪的神情里,卖瓜的酸甜苦辣一览无余。“只希望西瓜收成好,畅销出去,即使辛苦,心里也是甜的。”

  8月14日晚10时,夜色深沉,路灯昏黄。新区学府花苑门旁的人行道上,铺着张凉席,凉席上铺着条褥子。一位黑瘦的年轻父亲坐在上面,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婴儿睡得正香,不时地喃喃嘴。人行道边停着辆三轮车,载了满满一车西瓜,女主人倚在车子旁,正拿着杆秤等顾客,一脸憔悴。

  记者散步回来,见到了这一家子,便走上前去,边挑瓜边与俩人聊了起来。夫妇俩都是开封县人,刚到新区。西瓜是无籽瓜,有黑皮的,有花皮的,看着都油光闪亮,拍起来嘭嘭响,一看就是好瓜。

  当记者问到西瓜的种植时,这位男子打开了话匣子。“西瓜是大水大肥的物件儿,为了保甜,俺上的都是西瓜专用肥料。今年天旱,浇了七八次水。一亩地700棵瓜秧,水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得约莫好。就这苗还死,也不知啥原因。种瓜,就像养娃儿,得伺候好它,哄着它,才能长大个儿。”这位男子告诉记者,“出了力,流了汗,就这样,它也不多结。一棵秧,大的结一个,小的结两个。管理好了,一亩地收4000多斤,不好,就2000来斤。”

  他指着一堆绿皮花纹的瓜说:“这是无籽瓜,叫‘花无籽’。种这种瓜,必须连带着种黑皮瓜。你看,就是这种。”他指着一个黑皮的瓜说。

  “清明时育苗,然后移到地里,再人工授粉,6月底差不多就能上市了。开花时,得一朵一朵掐下来,一棵一棵挨着给花皮瓜授粉,一天干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眼睛也被汗水浸得睁不开。”他的妻子接着说。

  “俺这瓜摘下秧还不超过12个小时,绝对新鲜。俺们卖完一车瓜后,都是连夜赶回开封县。400多里地,路上要花8个小时。到家后,顾不上休息就去地里摘瓜,一直到11点,匆忙吃点儿饭,就又往这儿赶。一股劲儿开8个小时车,晚上8点左右才能赶回来。”

  把几十斤的瓜扛到楼上,衣服都能拧出水

  有时一天能卖1000斤

  8月16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夜宿在新区新世纪广场上的开封市通许县的瓜农马师傅弟兄俩就起了“床”,匆匆收拾一下睡觉的铺盖便驾驶着装满西瓜的三轮车到他们卖西瓜的摊点——鹤翔西区小区里边菜市场附近的一条街道上。马师傅停下车,兄弟俩从车上搬下一些瓜放在地上,开始了一天的生意。

  “俺来这儿卖瓜有四年了,今天是卖这趟瓜的第三天。”三天的操劳,马师傅兄弟俩满脸胡茬,头发一绺绺地贴在脑门上,长久的日晒也使俩人的皮肤变得黝黑。一晚上同蚊虫做“斗争”,兄弟俩睡意未消,眼里布满了血丝,笑起来一脸憨厚和疲惫。但只要一有居民从此经过,兄弟俩都会打起精神招揽生意。“家里共有10亩地,今年就种了9亩西瓜。老家土质不好,粮食收成少,家里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就是靠每年夏天卖西瓜。”这兄弟俩告诉记者。

  “我们吃饭没点,都是饿了才吃。”听到有居民关切地询问,兄弟俩憨厚地笑了。“只要顾客满意,我们的销量就能高。”马师傅说,卖瓜时经常遇到挑剔的顾客,切开后不是沙瓤的就要退瓜。“我们是外地人,做生意都是和气为重。遇到挑剔的顾客时,我们也都尽量让顾客满意。”马师傅还对记者说,有的顾客买瓜多,他们也经常给顾客送瓜。把几十斤的瓜扛到楼上,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天热的时候路上没啥人,我们就可以躺在车下面的阴凉地打个盹。”马师傅所说的打盹,就是把一张破旧的席子摊在地上,就成了临时休息的“床”。

  “很多人来这儿卖瓜都带着孩子,卖瓜更辛苦。”在距马师傅瓜车十多米远的地方,记者看到一辆瓜车旁边,还坐着个三四岁的孩子。“把孩子放家里没人看,也不放心,就带出来了。”另一位瓜农说。

  “好吃了您再来,我给您便宜点儿啊。”在佳和花苑小区附近的大伾路上,一个卖瓜的年轻小伙子正向顾客推销自己的西瓜。

  “我是从开封来的,今年头一次来鹤壁卖瓜。这儿临近小区,有时一天就能卖1000多斤呢。”小伙子乐滋滋地告诉记者,“三毛五毛的零头能不要就不要了,客人觉得你给他便宜了,下回还来买你的瓜,我这是量大从优。”小伙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副心满意得的样子。“但卖瓜很辛苦,我们经常风餐露宿,连夜赶路也是很平常的事。但只要能把辛苦一季的西瓜换成钱,即使再辛苦,心里也美滋滋的。”

  说起种瓜卖瓜的辛苦,这对年轻夫妇很是乐观。“辛苦倒没啥,老百姓嘛,咱不怕吃苦,只要出力流汗种下的西瓜都能卖掉,俺们心里比瓜还甜。”在学府花苑门口卖瓜的一对年轻夫妇满怀憧憬地说。“我们瓜农都是这样卖瓜,大家对奔波外地卖瓜已经习以为常。只要生活能一天比一天好,就算再辛苦,我们也觉得值。”

  瓜农崔开林夫妇到我市卖瓜已是第二个年头,8月15日下午,记者在九州路一号院西侧见到了他们。“开封瓜在这儿很受欢迎,去年卖瓜的收入不错,今年更好。”夫妻二人笑着对记者说。他们告诉记者眼下卖的已经是第五车瓜了,“立秋以后天又热了,瓜还是很好卖。前一阵儿天凉快,瓜卖得少点儿,但也很快卖完了。我就等天好了之后,又从家拉了一车新瓜过来,这不没两天就卖了半车。”

  “有个拉西瓜的三轮车车轮掉进窨井里了,两个瓜农正想办法往外弄呢,看着挺无助的。”8月10日,家住鹤翔东区的市民何女士向记者反映,两个从开封过来的瓜农开着三轮车刚进小区,车轮便掉进了无盖的窨井里。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位瓜农一个躺在车子下面,一个推着车子,正一起努力地将车子往上抬。有居民上前提出要帮他们,可都被瓜农婉言拒绝了。白先生说:“看他们那么辛苦于心不忍。”

  这时一位居民提议大家都来买瓜以减轻三轮车重量。当听到这个建议后,路过的居民都纷纷上前从车上挑选了西瓜。这一举措,让躺在车下忙活的瓜农抬起满脸汗水的脸笑了。

  8月14日傍晚,记者在鹤翔东区北门遇到开封瓜农钱万生,他正忙着给小区居民称瓜,他告诉记者:“今年是我第一年来咱鹤壁卖瓜,前几年同乡都说鹤壁人好,在鹤壁瓜好卖,我就过来试试。到这儿才知道,这儿的人还真不错,心眼好,朴实,我都在这儿卖了好几车瓜了,卖完一车就回开封再拉一车过来。”

  在说到我市的治安情况时,钱万生竖起了大拇指:“没想到鹤壁的治安这么好,晚上我和家人都是在哪卖瓜就睡在哪,从来没丢过东西,也没有出过事儿,可放心。”钱万生说,他们这些外地瓜农,来此卖瓜就不想给居民们带来不便。

  “没想到鹤壁的治安这么好”

  城市夜晚的露宿者

  

  昏黄的路灯下,瓜农们熟睡在一辆辆瓜车旁边。轻微的鼾声,透出他们一天的劳累,也伴着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8月15日夜里11时10分,记者在新世纪广场见到正在为儿子点蚊香的时顺民夫妇。憨厚的时顺民来自开封,他告诉记者,鹤壁人非常好,他到过巩义、商丘、徐州等城市,只有来到鹤壁才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时顺民家里有10亩地,种了5亩西瓜,5亩果树,从清明节开始育苗,100多天后西瓜开始收获,他们也就开始了到外地卖瓜的生活。从开封家里到鹤壁路上行车要8个多小时,虽然比其他地方远点,但他很愿意来鹤壁卖瓜,因为鹤壁市从市民到城管再到其他相关部门,只要他规规距距行车,从来没有遇到赔瓜罚款的麻烦。

  然而在其他地市卖瓜时,要么会遇到地痞流氓管他要保护费,要么会遭遇城管无理要求。“有一次,我既被城管罚了钱又让流氓拿走了半车西瓜,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时顺民说,而他在鹤壁卖了近4年瓜,虽然每天都是凌晨4点出发去小区里卖瓜夜里11点多回到新世纪广场辛苦了点,但每年都是平平安安的。

  时顺民说,夜里在新世纪广场休息的瓜农很多,这里停的卖瓜的车最多时能达到几十辆,少时也有十多辆。他的车能拉万把斤的西瓜,其他的车有大有小,平均下来每辆车拉的西瓜有7000斤左右,快的三四天就能卖完,最慢一个星期也会卖完。这次卖完了,就赶快回家再拉一车来。

  “现在西瓜逐渐下市了,我们也快结束了今年的卖瓜。算着这一季的收成,心里就很甜。”时顺民夫妇告诉记者。

  为了不打扰他们休息,短暂的交谈后,记者就离开了。昏黄的路灯下,瓜农们熟睡在一辆辆瓜车旁边。轻微的鼾声,舒散着他们一天的劳累。记者相信,此时熟睡的他们一定在做着香甜的梦。在现实中充满乐观的瓜农,在梦里也一定在憧憬着自己辛劳而甜蜜的生活。

  策划:刘春有

  执行:记者 陈海寅 肖广军

  徐舒帆 邓叶染

  周凯楠

  见习记者 郭 坤 郑常鹏

  李丹丹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