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客运站成废品收购站
核心提示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镇客运站成废品收购站
我市部分乡镇客运站长期闲置或转为他用,乘客不买账,修建者喊冤
庙口镇客运站院内。

 

  11月23日,记者从我市交通局运管处客运科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共修建了25个乡镇客运站。这些客运站的运营情况真的如读者反映的一样么?乡镇客运站为何闲置不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我市部分乡镇客运站进行了走访调查。

  

  【记者目击】

  部分车站转为他用

  

  11月23日,记者首先来到淇县庙口镇,在庙口镇的主街道上,客运站门口正上方端端正正地悬挂着“庙口乡客运站”的牌子。但是记者走到客运站里面,却发现这里已经变成废品收购站,院子里堆着各式各样的废品和垃圾。院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记者上前询问,这几名工作人员称,他们两年前已经租下这里。

  随后,记者来到该客运站的二楼,发现地面上有一层厚厚的灰尘,显然很久没有人来过。透过破碎的玻璃,记者往屋子里一看,里面只有两个落满灰尘的沙发椅。而该客运站的一楼,已被改造成临街门面房,其中一间是烟酒副食批发部。记者进去询问,店内一名自称姓王的女士告诉记者,这个客运站建成好几年了,但从来没有用过,现在又租给废品收购站,更没有人来这里等车了。她指指马路对面说:“客车一般都停在马路对面,乘客也是在那里等车。”

  在淇县西岗镇,记者在镇中心转悠了半天,也没发现客运站。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记者几经周折才在该镇最西头找到了客运站。诺大的院子里停放了十余辆收割机,没有任何客运站的标志,经村民介绍,这里已经变成农民专业合作社。

  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一名中年女子带记者走进院子,并告诉记者:“这个客运站从建好后就没有使用过。”记者发现,这个院子是按照客运站的形式规划的,有办公室、大厅、卫生间等区域。现在这里有人居住,旁边的屋子外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某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

  记者调查后发现,浚县白寺乡、卫贤镇、小河镇等地的客运站都已经转为他用,有的变成装修材料店,有的在卖太阳能热水器,也有一些客运站处于大门紧锁的闲置状态,如山城区鹿楼乡。

  

  【调查原因】

  人和车都不进站

  

  在淇县庙口镇客运站门口,记者看到马路对面停着两辆庙口镇开往淇县车站的客车,本来就不太宽敞的路面显得更加拥挤了。记者采访了其中一辆客车的售票员孙女士,她告诉记者,在这条线上的车大概有二十几辆,都是在路边停靠等客,从没有进过客运站。她认为很有必要启用客运站,现在他们基本上处于没人管理的状态,发车时间也不很规范,有时候不同车辆的司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

  该趟车上的几位乘客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姓史的乘客告诉记者,多少年了,群众都习惯在路边等车,省事、方便。至于客运站,他表示,“没啥用,起码现在没有用,车辆比较少,一来就能坐上车,坐上车等一会儿车就开走了,不需要到站里等。”而另外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乘客则表示,“虽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等车,但感觉如果有个车站会更好一点,遇到刮风下雨,可以到车站等车,比站在外边受冻舒服多了。”

  而在西岗镇,记者以要坐客车为由向几位村民打听车站,这几位村民都表示”车站没车,在街上等就行”。几个在路旁聊天的老人听说记者要等车,就对记者说:“去那边街上等,我们坐车都是去那儿等。”记者问“不是有客运站么”,他们表示客运站选址不当,“离集镇太远,没有必要专门跑到客运站等车”。而且,这个客运站建成以来就没有投入使用。

  在白寺乡客运站的门面房里,租房者刘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客运站建好之后就没有使用过,原因有很多,“在这里停靠的车,只有浚大线这一条线路的班车,长途客车在这里不停。客车为了招揽乘客,一般都是招手即停,根本没有固定站点,而且白寺乡没有直接开往新区或浚县的始发车,乘客更不会到车站等车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客车为了多拉客多挣钱,不论车是否到站点,只要有人招手或下车,基本上是随叫随停,有时甚至在一个站点超时等候,表面上看,确实方便了某些乘客,实际上却搞乱了运输秩序。同时,长时间“方便”乘车也让一些乘客养成上公路随时招手、不愿多走一步的懒散习惯,不愿意到客运站等车,这也是导致乡镇客运站闲置的原因。

  

  【客运站承建者】

  补助还没到位

  

  11月24日,记者在淇县西岗镇采访时,承建西岗镇客运站的冯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当时修建客运站的情况。2006年9月份,原西岗乡一位乡领导找到他,商量建客运站的事,让他按照省交通厅的要求修建客运站,盖好之后会将25万元补助给他。冯先生说他把自家的房子拆了,然后买了邻居的部分土地,经过多方筹措资金,并多次对客运站进行修建完善,于2006年12月份将客运站盖好,并通过了省交通厅的验收。但是政府的补贴现在还没拿到手。他承建的西岗镇客运站从来没有正式运营过,“西岗乡客运站”的牌子早就被摘了下来,现在已经变成废铁。现在冯先生一肚子苦水吐不出,当时修建客运站时,他到处借钱,还借了高利贷,因为没钱,他女儿差一点儿辍学,现在村里不少人都知道他“栽”在客运站上了。

  因为冯先生并没有跟当时的乡政府签协议,现在钱要不回来,他连起诉都有困难。冯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把房子转租出去了,“空着也没有车往里停,租给别人还能减少点儿经济损失。”

  冯先生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淇县和浚县有不少客运站是这样建成的,只是有些客运站的承建者拿到了钱,而有些承建者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11月25日,记者采访了市交通局局长苗瑞然,苗瑞然告诉记者,2006年省交通厅提出全省修建乡村客运站的要求,当时我市积极响应,共修建了25个乡村客运站。

  他告诉记者,当初修建乡镇客运站的时候,并不是按行业管理由交通局负责修建的,为了乡镇客运站的修建工作能顺利进行,当时把客运站的修建以及运营权交给了客运站所在的乡镇政府。一般都是乡镇政府找人商量修建客运站,客运站建好之后,再将省交通厅拨下来的款项分给客运站承建人。

  但是目前这笔款项有一部分到位了,另外一部分因为上级有部门了解到客运站的整体运营情况后,认为客运站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同意在相关文件上签字,因此还有一部分款项没有到达我市,关于这笔钱的问题引起很多纠纷。最近淇县一家客运站的承建商将淇县交通局告上了法庭,目前此事还在处理中。

  

  【管理部门】

  寻求办法避免车站闲置

  

  随后,记者采访了市交通局运管处客运科的工作人员管先生,他表示,我市目前共有25个乡镇客运站,当初建站的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出行更方便。他告诉记者,乡镇客运站没有投入使用的问题,不仅在我市存在,我省其他地市也存在这种情况。记者询问乡镇客运站的使用率时,管先生称,他也不清楚我市到底有哪些乡镇客运站在正常使用,虽然这些车站是归运管处管理,但是当时修建的时候,是交给各个乡镇政府负责的。

  关于记者提到的乡镇客运站被占用的问题,管先生表示,由于乡镇的车辆长期以来都是随叫随停,农民出行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所以造成了客车、乘客有车站不进的现状。再加上客运站的客流不是很大,收入比较小,当时为了能养得住客运站,确实允许门面房有一定的商业用途,目前各方面也在想办法让客车进站,以确保乡镇客运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修建乡镇客运站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这么多问题?记者在几天的调查中发现,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建客运站前,没有对乡镇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判断,没有考虑到乡镇居民的乘车习惯,同时不少客运站的选址没有经过详细规划,随意修建导致乘客和司机都不买账。此外客运站在修建过程中,没有统一规划,各乡镇各修各的,最终导致客运站轰轰烈烈地修好,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