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胡耀邦在家乡的日子
袁世凯在临终时抱怨:杨度误我
袁世凯:他害了我
袁世凯称帝的幕后推手
图中穿白衫席地而坐者为胡耀邦。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0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12岁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少年胡耀邦在家乡的日子

 

  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的文家市是个不起眼的小集镇,但因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所在地而名垂史册。在文家市以北七公里处,有一个叫苍坊村的小山村,胡耀邦同志就出生在那里,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聪颖的贫寒少年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和乡苍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困难,5岁的胡耀邦就跟着哥哥上山拾柴,早早地咀嚼生活的艰辛。与一般孩子相比,胡耀邦有很强的记忆力,这是他当私塾先生的堂叔首先发现的。堂叔注意到这个孩子能准确地记住书中的一些生字,并且能写出来。

  1926年,胡耀邦刚刚读完初小,正好赶上家乡方圆百里颇有名气的文家市里仁高小招生。胡家一远房长辈胡祖荣看胡耀邦聪明,一定要胡的父亲送儿子去应考,说“这孩子读了书,肯定有出息”。当时要交一块钱的报名费,可是家里拿不出来,最后还是找胡祖荣借的钱。结果,胡耀邦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这所学堂。

  当时,胡氏家族七八十户人家没有一个做官的,就连上过小学和中学的都很少,常常受到其他有权有势的大姓家族的欺负。因此,胡耀邦考第一名的消息,令胡氏家族兴奋不已。族人们在祠堂开会,决定由小宗族人结成的“久如会”支付胡耀邦上学的费用。

  里仁学堂坐落在文家市街上的文庙里。学校按照新式教育的要求,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课程,在国民革命高潮期间,还增设了三民主义课。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和知识,为生长在山村里的胡耀邦打开了一片崭新天地,激发出他强烈的求知欲。

  考进高小的胡耀邦学习更加努力了,每年都考第一名。里仁学堂的甘恩锡老先生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在里仁学堂教了二十几年书,所见最为好学的学生就是胡耀邦。当年他在班上年龄最小,可他的成绩却名列前茅。能写出长篇大论的小学生,在当时就寥寥无几,若在今日,可断言更是凤毛麟角。”由于家境贫寒,胡耀邦带不起中餐的米,总是带几个菜团子到学校吃。出身贫寒和成绩第一的鲜明对比,使胡耀邦成了地主子女奚落和欺负的对象。后来,胡耀邦和子女闲聊时说:“那时,班里地主家庭的孩子看到我这个穷孩子老是考第一,很不服气。特别是他们挨了老师的骂后,常常打我出气。他们人多势众,不是用拳头打,就是用砖头扔。有时,普通人家的孩子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来帮我打。越是这样,我就越努力学习。”

  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平等,使小小年纪的胡耀邦就深切地感到世道的不公平!

  目睹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原来生气勃勃的中国南部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大革命惨痛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不久,起义失利,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将各路起义军残部收拢到文家市。

  9月19日晚,在胡耀邦就读学堂的一间教室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扩大到营一级的前敌委员会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作出了放弃攻打大城市,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转移的战略决策。

  第二天清晨,千余名起义官兵在里仁学堂的操场上整队集合时,胡耀邦与他的表哥杨世峻等一帮高小学生,嘻嘻哈哈地趴在学校围墙的豁口上看热闹。

  胡耀邦看见,一个面容清秀,长发掩耳,上身穿着一件白色土布褂子的高个子走到队伍前,高声讲话,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参加革命后,胡耀邦才认识到,他目睹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几十年来,他常对人说:“我12岁在家乡文家市里仁学校上学时,正值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文家市集中。那天早晨在里仁学校操场上,我第一次看到身材魁梧的毛主席给起义部队讲话,听到他说:‘我们现在力量还小,还是一块小石头,可是总有一天能够打烂蒋介石反动派的那口大缸!’他这话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从小树立起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坚强信念。”

  

  与表兄“互帮互助”

  

  1929年夏,胡耀邦高小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当时浏阳县唯一的初级中学——浏阳公学。浏阳县城离家40多公里,胡耀邦再也不能走读了。但在学校食宿,一个月至少得3块银元,加上每学期10块银元的学费,一年起码需要50块钱。这在当时相当于25石大米,对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来说,委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按照胡家的经济状况,根本无法供胡耀邦上学。胡氏族会再次决定,由胡氏宗族担负胡耀邦上学的一切费用。

  贫困使得聪慧早熟的胡耀邦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曾经教过胡耀邦的中学英语老师喻科盈老人说:“我的印象是,他天资聪明,学习认真,不懂就问,好追根求源,成绩优秀,在班上一直是佼佼者。”

  胡耀邦与姨表兄杨世峻是同班同学,两人非常要好。杨世峻比胡耀邦大两岁,人高马大,显得很威武。但他书没有胡耀邦读得好,考试遇到难题答不出来的时候,就找胡耀邦帮忙。胡耀邦个子小,坐在教室前面,考试时一有东西打到身上,他就知道是表哥的小纸团。胡耀邦就将答案写在纸上,再捏成团扔回去。

  与杨世峻在一起,胡耀邦很有安全感,不用再担心大同学欺负他。每当一些有钱人家孩子寻衅跟他过不去时,杨世峻总是出手相助,奋力解救。

  这种取长补短的“互助”,可以说是他们一生友谊的开始。后来,杨世峻先于胡耀邦参加了红军,并改名杨勇。这位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建功立业的勇士,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

  胡耀邦虽然只在浏阳公学上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这里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他接触到自然科学与西方的学科;他还结识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了解到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15岁走出家乡

  

  胡耀邦的家乡,是中共活动的中心地带。红军走后的1928年,文家市恢复了中共组织,成立了雇农协会。胡耀邦的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参加了革命。父亲胡祖仑是乡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委员;母亲刘明伦也当上了乡妇联主任;哥哥胡耀福是儿童团团长,后任团支部书记,与谭震林、毛泽民等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很熟悉;大姐也参加了苏区妇联。

  在家人的影响下,胡耀邦也投入了土地革命的洪流。1929年12月,回家度假的胡耀邦由里仁乡少共书记杨国英介绍,秘密加入青年团。

  1930年4月,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经中共湘鄂特委部署,浏阳县的赤卫队武装在东乡组织暴动。此时,由军长黄公略率领的红六军由东而来,一度攻占浏阳县城。红军前锋将到,浏阳全城戒严,学校停课,浏阳公学的学生被强制疏散。胡耀邦随同学到了长沙。家乡人得知后派人把他找了回去,让他担任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胡耀邦从此告别学校,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胡耀邦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世道太不公平。

  胡耀邦有一个姐姐叫胡石英,村里人都叫她石姑。为了供胡耀邦上学,她每天不知疲倦地织布。但她被许配给一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备受虐待,竟被夫家活活打死。这件事对胡耀邦刺激很大。直至1988年冬天,他在去湖南休息的路上,与人谈起此事时还愤然于色,说:“我当初为什么参加革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姐姐被人欺负死了,世道太不公平了嘛!”

  胡耀邦回到家乡之前,乡少共组织已有两名工作人员,都是胡耀邦的小学同学,如今迎回了组织能力特别强的胡耀邦,他们非常高兴,决定创办一所“少共列宁学校”,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课,胡耀邦担任政治和文化教员。这个学校办得新鲜,引起了乡间农民的注意,因此得到浏阳少共儿童总局的表扬。

  胡耀邦入团比哥哥胡耀福早两个月。但大他4岁的胡耀福进步快些,入团后就担任了团支部书记。不久胡耀福自由恋爱了,对象是家住文家市的姑娘刘清华。看到哥哥自由恋爱,胡耀邦真心诚意地支持。1930年9月,胡耀福和刘清华结婚时,弟弟胡耀邦当主婚人,这在浏阳乡间成了破天荒头一遭的事情。

  哥哥结婚1个月后,胡耀邦被调到区委做宣传工作。他刚到区委不久,就碰上中共湘东特委派人到浏阳来挑选青年干部。刚开始,特委的人选中的是胡耀福。但胡耀福刚刚结婚,有了家室拖累,加上大哥胡耀襄病逝后,他已是胡家顶门立户的绝对壮劳力,左思右想,胡耀福推托了。于是,胡耀邦入选,前往江西。

  从此,胡耀邦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胡氏祖居,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时,胡耀邦距自己的15岁生日还差一个月。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