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论新语·
火锅里飘荡着“无人管”的辛辣
自己人?
国家保密配方
为何内外有别
机关食堂很便宜
只是“负福利”冰山一角
谢幕的“日记门”能否以儆效尤
“孔明不是诸葛亮”折射教育之殇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谢幕的“日记门”能否以儆效尤

 

  □邓海建

  

  广西钦州烟草局局长韩峰因日记流传网络引发关注,日记记载了不正当男女关系及经济往来。3月,韩峰涉嫌受贿罪被捕,12月14日一审判决其有期徒刑13年,罚没个人财产10万元,追缴赃款69.5万元。(12月15日《云南信息报》)

  韩峰的命运,因一本日记而改写。尽管“日记门”总算以舆论监督的胜利姿态完美谢幕,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一开始,民意就在不断追问——若不是这赤裸裸的日记“不慎”外泄,韩局长能否迎来东窗事发的这一天?或者说,看完“日记门”,观众会不会只是深有感触地说——日记有风险、涂鸦须谨慎?

  其实,放眼望去,网络上此起彼伏的真假“日记门”并不鲜见:先后有广州处长情妇日记,湖北的公安局长日记,安徽的医院科长的日记……遗憾的是,这些不断被“配角”所证实的日记,却不断在地方职能部门的话语中被“证伪”。有人说,韩峰就是个舆情喧嚣下的倒霉蛋,写日记的那么多,个个如举报信般话语铿锵,多是不了了之,偏偏他被盯成了悲剧的典型——这话固然有所偏颇,但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日记门”之所以屡屡掀起民意的强烈反弹,绝不在于故事的跌宕起伏,也不在于情节的瑰丽多彩,而在于某些公职人员贪腐的常态化令人咋舌。腐败如此容易,贪污如此招摇,数额如此巨大,关联如此复杂,交易如此频繁……尽管是一张地方性的小网,却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

  反腐不能总靠“网友曝”,“日记门”终究也是靠不住的。即便网友个个火眼金睛,又或者公众个个如福尔摩斯,这种原生态的反腐力度,终究赶不上制度化的发力——譬如,写日记的官员是少数,写日记而被人捡到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贪官未必都是“坏人”,有的甚至还才华出众,放任其走上贪腐的道路,不仅是个人或家庭的损失,于公共利益而言,也不是我们所想见的。至于靡费在贪腐行为中的成本,更是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制度反腐固然很难,但正因其难,才需要我们举一反三,尽早弥合其间的漏洞或罅隙。广西“日记门”谢幕了,主角终会罪有应得,但这能算是反腐或群众监督的胜利吗?若换成另一个不写日记的“李峰”或“张峰”,结局又会怎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