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今年7月,有几位朋友冒着炎热酷暑来到我家里,给我送来一本《淇水滺滺》,并希望我为该书作序。我说,不调查没有发言权,不看文稿,无法写序。好在淇水一带我去过多次,那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委婉曲折,清澈见底,而且现在河水还能直接饮用。在环境堪忧的今天,实在难得。我还知道,淇水一带自上古以来一直孕育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说淇水是一条史河、诗河。更可喜的是自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闻名中州,享誉中华。因此我答应下来,先看看书稿,再写序。
于是,我走进书里,那一段段淇水古老灿烂的文化和现代文明风情相互辉映,一个个不同命运和性格鲜明的人物故事,一件件起伏跌宕和风起云涌的改革情景,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那片热土。我读着读着,思绪不知不觉地就被书中人物和情节牵着走。书中那闪闪发亮的两位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坚持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韩振淇、韩振昌以及同他们站在一起的人们,克服了重重苦难,战胜了人为的破坏和毁灭性的禽流感灾害,而后再度崛起,并创造了“公司+农户”这个科技与广大农村相结合的最佳合作模式。他们牵着我的心,有时为他们高兴,有时为他们担忧,有时为他们着急,有时为他们流泪,有时为他们鼓劲。后来,他们成功了。韩振淇、韩振昌都成长为新型知识分子和新型农民相融合的优秀代表,这是时代最需要的典型。
我想,他们的成功,固然是进了大学,掌握了基础业务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走出了学校门,又走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大学校,我更庆幸他们赶上了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赶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使他们心系百姓的行为赢得了造福人民的丰硕成果。当然,从书中还可以看到,在改革的大潮中,也会有些社会残渣和腐败的角落,但是这毕竟是少数。而且有些原来滞后的地方,有些人经过大潮的洗礼,又变好了,又追上来了。这毕竟也是好事。
读完稿子,不禁使我感到崔炳文同志文笔之流畅、构思之巧妙、转折之神奇!也使我想起了他和我过去认识的一些作家和读过的一些作品,有不少相通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农民。他谦逊、朴实,常常沉默寡言,如果你不主动与他深谈,你可能感受不到他的深刻与敏锐。他思维跳跃之快,视角之独特,也许让人想不到。他读的古书、古诗词,掌握的农民语汇之丰富以及巧妙的解说、运用和融合,让你敬佩。他说,他这个人如果不写改革开放,不写淇水之秀美和深邃,就觉得人生没了准星,没了底气。这话,耐人琢磨寻味。为了这部书的创作,他整整积累了十几年,淇水两岸也不知留下了他多少足迹。我相信他的辛苦,肯定能换来读者的欣赏。
好了,就以此作为我的序。
刘正威
2009年8月9日于北京寓所
一
很早以前,淇河边上的一个村庄里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男的叫棺材,女的叫黄河,二人到了花季之年,棺材长得端庄魁梧,聪明过人,会吹一根竹箫。白日,箫音一起,天上的彩云就停下来不走,地上的动物就从洞中爬出来;夜间,箫声一落,空中的鬼神嗷嗷直叫,声起惊天地,音落泣鬼神。黄河长到眉如远山,面似芙蓉时,每到河边洗衣服,水中的鱼就沉底不游了;她走在路上,空中的大雁就落下不飞了,有沉鱼落雁之美,一对才子佳人到了谈婚论嫁之时,黄河却被选入宫,棺材气绝身亡。
黄河入宫后,不言不语,不哭不笑,痴呆一般。棺材葬后魂魄不散,逢到夜深人静时,就坐在坟头上吹起箫来,如泣如诉,悲哀悲痛。
一位高人路过这儿,见棺材魂魄未散,心血没死,非常同情,便想帮助这对苦命鸳鸯。他用法术取出棺材的心血,来到皇宫,声称献宝,能变活人,要皇上择吉日,宣三宫,召贵妃,深夜观宝。
吉夜,高人要宫人端来一盆温水,将棺材的心血倒入,顿时,腾腾热气聚成一个英俊少年,手捏竹箫,音韵缭绕。
深情悲哀的箫音唤醒了黄河,她声泪俱下,朝棺材扑去,倒地身亡。棺材又聚为一股轻烟,化成一盆血水。
淇河水清清浊浊,一个个“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黄河不死心”的男男女女又降生在淇河岸边……
二
河流是有性别的,也有男女之分。男性河流充满阳刚之气,像父亲一样严厉有加,暴怒起来摧枯拉朽,泥沙俱下;女性河流充满阴柔之美,像母亲一样慈眉善目,清净如镜。
淇河就是一条母亲河。她俗名叫山河、响河、清水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棋子山,流经河南省的辉县、林州、鹤壁。淇河的上游在太行山内,水流湍急,声势浩大,明代诗人傅国庶,有诗描述:
一水奔流万壑惊,悬波直下怒声轰。
若非呼吸关神力,那(通“哪”)得风雷竟日鸣。
历史文献记载,1892年,淇河最大流量是每秒7080立方米。河水出太行山后,河面宽阔,水势平缓。原来流经淇县、浚县入黄河,为黄河支流,属黄河水系。
历史上淇河曾多次自然改道与人为改道,文字记载的人为改道有两次:一次是东汉建安9年(公元204年),曹操率军北进邺城、冀州,远征乌桓,为通粮道,遏淇水入白沟(今卫河)。一次是隋朝时期,隋炀帝动用千军万马引淇水入卫河,开通大运河,也叫永济渠,赐名御河。东北流向,入渤海,属海河水系。
淇河在太行山境内,迂回峰转,形成天然太极图流向。有人说,洪荒年代,女娲来到太行山下,抡起天斧劈开大山,引来清水,这是女娲留给人间的智慧财富;有人说,通往天宫的路,就隐藏在“太极图”中,女娲就是在这儿上天的;也有人说,这是伏羲当年演绎八卦留下的卦盘图;研究《易经》的人说,文王之所以能在八卦的基础上演绎到八八六十四卦,是借了淇河“太极图”的灵气,集千年之造化,才有其成果;老子曾在这儿练道,视“太极图”之神圣,作道教之标志。
史书记载,颛顼帝执政以前天和地是通连的,天上的神仙可以通过天梯到人间来,地上的人也可以通过天梯到天上去。通往天上的天梯是九山、八丘、五树、一图,九山是昆仑山、灵山、登葆山、肈山、五神山、不周山、日月山、龙山、巫咸山;八丘是陶唐丘、孟盈丘、昆吾丘、黑白丘、赤望丘、参卫丘、武夫丘、神民丘;五树是建木、影木、寻木、盘木、扶桑;一图就是淇河上的“太极图”。
神人往来,弊多益少,天上的恶神蚩尤、刑天、夸夫等一些恶神到人间作乱,人间的恶人也到天宫扰乱天规。颛顼平掉了天梯中的九山八丘五树,只留下淇河上的“太极图”一条道,成为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史称“绝地天通”。
淇河从太行山出来,蜿蜒东南流向,到了腰湾地,改为西南流向。到淇水关,河底平坦,平时有船,遇到发洪涨大水,插翅也难飞过去。①
编者按:
小说《淇水滺滺》描写了淇水河岸槐树庄韩、陈两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与历史变迁过程。讲述了从韩家门楼走出来的第三代韩振淇、韩振昌成长为新型农民与新型知识分子相结合的优秀代表,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领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过程。
作者崔炳文出生在淇河岸边,是听着淇水乐章长大的。河南省委原副书记、贵州省委原书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常务副书记刘正威为此书作了序。本报从今日起予以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