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邓少华/文 张志嵩/图
“这是俺家‘黄金只’”。83岁的王荣只老人用擅抖的双手捧着一个残损的“烈属光荣”牌,如同捧着一块宝贝。一句话还没说完,已是老泪纵横。
老人说的“黄金只”,其实是她的小叔子——烈士温金只。在老人的心目中,这个牺牲了的兄弟如黄金一样贵重。
温金只,山城区石林镇温家沟人,1947年牺牲于汤阴县兰村,年仅22岁。64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烈士的忠骨多次迁移,目前再次面临抉择。
翻开《山城区志》,记者在《烈士表》中找到这样的记载:“温金只,温家沟人,1925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牺牲,队员。”这是关于温金只的全部记录。
在山城区石林镇西酒寺村,记者见到了温金只烈士的战友李现清老人。李现清,现年85岁,二等残疾军人。看到记者到来,老人拿出他的“宝贝”——一枚“华北解放纪念章”、一张字迹已模糊的荣誉证明。睹物思人,抚摸着这些宝贝,老人记忆的闸门一下被打开。
“当时,温金只的头可值钱了。”李现清说,温金只比他大一岁,是班长,共产党员,两人平时很亲密。
据李现清回忆,1947年秋天,温金只和李现清所在的地方武装工作队小分队在汤阴县兰村与敌军遭遇,由于兵力悬殊,小分队惨败。12名队员成功脱围,5名队员牺牲,2名队员被活捉。当时,温金只被炸断一条腿,昏死在红薯地里,未能脱围。几天后,地主还乡团发现了被农民掩藏在野外的温金只,地主还乡团中一个姓张的头目将温金只的头颅生生割下来,从国民党手里换了5挺机枪和150支步枪。温金只牺牲后,地方武装工作队曾多次找那个头目报仇,但都被其侥幸逃脱了。后来,地主还乡团的头目被刘邓大军击毙。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60多年,李现清老人给记者讲述那段经历时,依然显得很激动。 烈士的头颅换了5挺机枪
和150支步枪
温金只牺牲后,当地村民偷偷掩埋了烈士的遗体。不久,另一位烈士的家人误将温金只的遗体当成自己家人的遗体迁到了汤阴庞家洼村。
据李现清老人讲,温金只的遗体被带到庞家洼村后,那位烈士的妻子发现领回家中的、没有头颅,且失去一只脚的遗体不是自己的男人。这时,那位烈士的父亲说,虽然不是自己的儿子,但他是儿子的战友,既然领回来了就把他葬入祖坟吧。
就这样,温金只被战友的家人安葬在了庞家洼。
当温金只牺牲的消息传到温家沟后,温金只的哥嫂找到已随部队到卫辉的李现清。李现清将温金只牺牲时的情况、埋葬地点告诉了温金只的哥嫂。与庞家洼那位烈士父母沟通后,温金只的遗骨被哥嫂和乡亲抬回了温家沟,埋葬在村南的山岭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村里为下乡的知青盖住所,温金只烈士的坟墓被移到了村北的山岭上。 三次无奈的迁移
温金只烈士的墓地位于一片洼地上,杂草横生,烈士墓的周围有10多个坟墓。近几年来,随着温家沟周边经济的发展,烈士的墓地周围盖起了工厂。因为没有标识,不是遭水泡,就是被杂物覆盖,这让温金只的家人很心痛。
温金只的侄子温福有说,当时家人将叔叔的墓迁往北岭时,也是考虑到北岭比较偏僻,也许不会再迁移了。没想到,这一带现在成了工业区,墓地被紧紧包围在中间。
烈士的嫂子流着泪说:“给俺兄弟找个安静的地方吧,以后别再惊动他了。” 只想为亲人找个安静的地儿
记者从市民政局优扶科了解到,考虑到一些零散的烈士墓年久失修,国家计划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推进集中管理保护。目前,我市正在对各县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普查,普查活动将于4月底结束。
记者在互联网上也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今年6月,民政部门将完成全国范围的烈士纪念设施普查。其中,对于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特别提出作为普查的一个专项进行。2014年10月1日前,计划完成全国所有散葬烈士墓的迁移、整合、修缮工作,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改造,基本建立起长效管理保护机制。
死者能有好的归宿,生者才能得到慰藉和安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待温金只烈士的坟墓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我市开始普查零散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