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的青年恋人
1926年初,时年34岁的郭沫若身穿长衫马褂,头戴同盟帽,与周全平、常云湄等人一起坐火车从上海出发,来到昆山县正仪站下车,然后又坐上了前往苏州甪直古镇的轮船,前去参加创造社同仁严良才的婚礼。
严良才与周全平都是创造社的骨干。创造社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1922年5月,《创造》季刊创刊,刚一问世,便以它那颇具特色的小说、诗歌、戏剧及大胆激烈的评论征服了无数读者。1923年,出版《创造周报》、《创造日》,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后因政治压力及经济条件所限,郁达夫赴北大任教,郭沫若东渡日本,成仿吾去广东,创造社三足离散,其所办的三种刊物于1924年全部停刊。
当时,周全平在浦东的一个农场当营业主任,来自苏州甪直镇的严良才则在上海尚公小学执教。但他们不甘心文坛的衰落,挺身而出接过了文学救国的旗帜。他们在清理《创造周报》余稿时建议继办《洪水》周刊。于是,他们在成仿吾等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于1924年8月20日先出了一期《洪水》周刊(后于1925年夏改为半月刊)。《洪水》自创办起至1927年止,共编辑发行了36期,上面的批评文章与小说,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严良才的原配夫人叫宋美英,因病早逝。后来严良才与殷小菊相恋,殷小菊是小学教师,性格热情开放,反对封建礼教。1923年暑假,严良才与殷小菊回到甪直,两人手挽着手,像上海的时髦青年恋人那样在镇上逛街。上世纪20年代的甪直,是一个被水网封闭着的古镇。他们的行动,对这块封土上的旧风俗、旧思想的冲击之大可想而知。他们第一天逛街时,便有妇女、小孩尾随之,并逐渐增多,成为一长串。好事者发出“噢……噢……”的起哄声。当晚,这一新闻进一步在街头坊间发酵着。第二天他们逛街时,尾随者更增,起哄声变成有节奏的童谣:“精精叔、孃孃谷,严良才和殷小菊。噢……噢……”他们的事更是家喻户晓了。第三天以后尾巴日见减小,此后数天遂成旧闻,见怪不怪哉!
此番严良才新婚大喜,特邀郭沫若参加他们的婚礼,并兼任新郎新娘的证婚人。如此重托,郭沫若自是责无旁贷,要忙里偷闲参加了。
其实,郭沫若也早就想去甪直镇走走了。古镇上的唐代泥塑罗汉与晚唐文学家陆龟蒙的衣冠冢等声名远扬,他早就想前去一睹其风采,趁此机会,正好前去瞻仰一番。
然而使郭沫若始料不及的是,此番甪直之行,竟让他遇到了一系列的奇事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