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猪肉有价无市
吴三桂“走后门”
给女儿办嫁妆
清朝官员考评语“恶狠狠”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富人不屑吃 穷人吃不起
宋朝猪肉有价无市

 

  快过春节了,人们纷纷开始备年货。在各种年货中,肉是必不可少的。今天要讲的这些古人的故事都跟肉有关。

  ●宰相月收入可换2500斤猪肉

  说到这我们谈谈收入。当时宰相每月的“阳光工资”30万钱。那时一个烧饼2钱,算下来,如果乐意的话,宰相一个月能从朝廷领15万个烧饼回家。苏东坡当官那阵,有个身体肥胖的顾姓同事趴在办公桌上打瞌睡,苏轼开玩笑地在桌面上题字:顾屠肉案。又掏出30钱说:“且快片批四两来!”算起来,1斤猪肉等于120钱(过去16两1斤),如此看来,宰相的15万个烧饼,能换2500斤猪肉。无须考虑其他灰色进项,身为宰相仅凭“阳光收入”足以过得潇潇洒洒。   既然每月拿着丰厚的收入,自然不能再坚持艰苦朴素,尤其是招待客人的时候,必须舍得投入,否则着实抠门儿了。

  但是,宰相和官员们幸福不等于百姓舒服。拿普通人的收入来说,在街上打零工的农民工,劳劳碌碌一天的收入也就几十文钱,豁出力气干得多的壮劳力差不多能挣到100文,也就是一斤猪肉的意思,可是一日三餐基本的伙食费就要花掉20文钱。算下来一天纯收入还买不到一斤猪肉。

  ●士大夫待客也曾简朴

  司马光砸缸之后没多久,他的父亲司马池升官做了群牧判官。群牧司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判官是协助主要领导开展工作的僚属,相当于现在的助理。因为任职在国家级机构,司马池的级别最低也相当于现在的副局级。

  关键并不在级别,在于这是肥差。无论马匹用来作战,还是当日常交通工具,都相当于国家的轮子,司马池等于管理着国家的车队,是很给力的实权派。

  不过,据司马光回忆,他父亲的工作并没有影响生活,平常日子过得非常节约,有客人来访,酒是有的,但也就三五杯,即使主动斟酒,最多也就给满上7次,喝完拉倒。招待的水果不外梨、栗、枣、柿最平常的那些,菜肴则是“脯醢菜羮”——肉干、肉酱、蔬菜之类。当然,在司马光的记忆里,这类待客方式比较主流,司马老爷子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士大夫家皆然”,同事们迎来送往招待各路宾客都很简朴,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富人不屑吃 穷人吃不起

  虽然苏东坡用猪肉和同事开玩笑,但他并不喜欢吃。他曾在《仇池笔记》里评论道:“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称猪肉价格便宜得好似泥土一样,不仅富人不肯吃,连穷人也不乐意吃。这话乍一听,给人的感觉是宋朝老百姓生活得太爽了,猪肉都不爱吃了,简直是对我们当代人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讽刺。

  可是,从老百姓的收入来看,怕是苏东坡脱离群众了。富人不屑吃猪肉的原因是宋代流行吃羊肉,富人的眼珠子都盯在了羊身上,请客的时候自然不会把猪肉摆上餐桌。而穷人不吃猪肉,不是猪肉不好吃,着实是因为他们吃不起。一斤肉动辄100多文钱,即使赶上降价也要几十文,折合成伙食费够吃好几天的,怕贵躲还来不及,若不是逢年过节,平时是不舍得吃的。

  (据《河北青年报》)

  ●世风渐变 家宴开始铺张

  然而到了司马光长大成人做了官的时候,世风就有了变化。用司马光的话说,“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按,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这段话的意思是,近年来士大夫搞家宴,酒水必须按国宴标准酿造,水果必须来自五湖四海,下酒菜必须琳琅满目,餐碗碟盘必须充斥餐桌,为了搞一次宴会,往往得准备几个月才敢开始写请柬。否则你都不好意思请客,坚持那么干纯粹等于找骂。

  假使司马池过去搞招待称得上酒席的话,到了司马光时代的准确说法显然该是大筵席了。关键在于不这么干压根不行。身边的舆论会铺天盖地飞来,什么小气、抠门儿、不够朋友、没钱摆什么席之类的评价比旱灾时的蝗虫还多,黑压压地飞过来把你一身的清白给啃个干干净净,直到把你搞得灰头土脸,见谁都抬不起头。

  苏东坡认为富人穷人都不爱吃猪肉。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