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猪肉有价无市
吴三桂“走后门”
给女儿办嫁妆
清朝官员考评语“恶狠狠”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朝官员考评语“恶狠狠”

 

  清朝也有一套年度考评基层官员的制度,但考评语可不是一味的“政治上坚定,有驾驭全局能力……”之类的话,相反,不少写得“恶狠狠的”。

  许多官员都得到过“恶评”

  顺治十六年,对安徽歙县县丞金起元的评语是:“六十二岁,朽迈不堪任事。”乾隆二年,考核浙江严州府经历国鹏的结论是:“躁妄轻浮,嗜酒狂悖。”乾隆十三年,对福建省汀州府归化县知县王道又获如此“考语”:“才识钝拙,不谙吏治,难司民牧。”这一年对直隶邢台县巡检王紫垣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不守官箴,时与村民往来,笑谈狎玩,全无体统。”

  考评包括生活小节

  怎样看待这些“考语”呢?皇权专制下的官场,历来不乏龌龊不堪之事。贪赃枉法、相互倾轧司空见惯。诸多受到“恶评”的官员,有否因未给“考评组”进贡而遭到报复呢?这种情况虽不能排除,但考评制度的初衷不应怀疑。

  他们不仅考察官员是否“政治上正确”、紧跟大清皇帝,而且还包括人的本性,连“嗜酒”这样的生活小节也被提溜了出来,“躁妄轻浮”、“迂拘、软弱”一类的“性格特点”也不放过。如此注重“细节”,假如某太守养了几个情妇,某知县动用数千万两银子豪赌,某州官常常狂饮至酩酊大醉还公开吸毒。这样不怕得罪人的考评,才是真正对朝廷负责。

  试想,若让一个“躁妄暴戾”或“性本迂拘”的人长期执政一方,皇家的执政力和公信力必然直线下降,势必要催生出一批批“刁民”和“群体性事件”。这样的考评也是真正对官员负责。

  官员最怕谁?是上司。当其邪恶初露或欲泛滥时,由其“最怕的人”对其猛敲警钟“恶狠狠”一番,至少可以遏制其堕落速度。否则,若是待“情妇团队”造反或被小偷“揭露”了出来,而此时的官员往往已经烂透了。丑闻天下皆知,甚至不得不杀头,这才是对官员的极不负责。

  到晚清恶评已经不起作用

  这样的考评一直坚持到晚清。光绪十八年,河南有些官员又“享受”到了类似的评语:新察县教谕曾之棨:“柔懦反复,不堪司铎。”夏邑县县丞周镇西:“办事任性,不洽舆情。”一项“从严治官”的制度能持续近三百年,还是不容易的。但是,它在延续中的结果又如何呢?著名学者茅海建在书中写道:“自乾隆朝后期以降,吏治已经大坏。当官的目的,在于发财。仅凭薪水过活的官员,恐怕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

  贪腐各有门道,文官借征粮征税主持科举去搜刮,武官则靠克扣兵饷、吃空饷和贪赃枉法而自肥。吏治腐烂如此,岂不是对天朝考评制度的莫大讽刺!(据《南方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