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的终结者
每天要洗澡
里外换净衣
□晨报记者 王帅 实习生 樊琳琳
当街头的环卫工把城市生活垃圾拾捡装车运到中转站后,集中起来的垃圾又被整车送至生活垃圾处理厂,这里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终点站。2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淇滨区蔡庄村附近的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采访。这里的工作人员没有节假日,新区、山城区城区范围内产生的生活垃圾都要运到这里,10多名工人每天要与300吨左右的生活垃圾打交道,按照“日产日清”的标准,当天的垃圾要填埋完毕。尤其春节期间产生了大量鞭炮燃烧物、纸屑等垃圾,垃圾处理厂的工作量陡增。记者在采访期间,每隔10分钟就有一辆满载垃圾的大卡车进入填埋场。
走到厂区门口,记者并没有看到成堆的垃圾,反而是干净、有序的厂区环境让记者有些意外。领路人小宋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再往前走走,到坑里,你就会看到成堆的垃圾了。”垃圾车在厂区门口过泵称重,还要接受是不是有易燃易爆物检查。在土路上步行不到5分钟,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随之视野一片开阔,记者看到一辆垃圾压缩车正向这个巨坑里倒垃圾,这里便是垃圾填埋场。小宋说,在填埋场干活最怕大风天,卸车时,垃圾中的塑料袋满天飞,工人们需要不停地捡飘飞的垃圾袋。记者看到,一群麻雀在垃圾堆上空盘旋,垃圾中最多的要数各种颜色的塑料袋,填埋场周围因此设了内外两层一米多高的防飘飞物铁丝网,五六名工人正捡铁丝网上的塑料袋。如今提倡低碳环保生活,小宋和工人师傅们在此也提出了倡议:希望市民能尽量少用塑料袋,减少不必要的生活垃圾,尽可能分类投放垃圾,提高环保意识。
在填埋区,一辆铲车不停地将从车上倒下的垃圾推平,开铲车的是一位年轻人,名叫王玉峰。厂区的一位领导赞赏地对记者说,玉峰可是一位全能手,铲车、压实车、推土机都能操作。在卫生填埋作业区,作业流程为推平、分层压实、覆土、消毒杀菌。当问到王玉峰在这里工作会不会难以忍受难闻的气味,他笑着说:“2007年我就到这里工作,早已习惯了。”夏天是最难熬的季节,除了垃圾高温产生的气味让人难以呼吸,驾驶室又不敢开窗户,室外苍蝇、虫子满天飞,坐在里面的他总是全身被汗水浸湿。王玉峰说,作业车身上通常是黑乎乎的,落的全是苍蝇,冬天下班在单位洗一次澡,衣服要从里到外换一遍,不然公交车都不敢上,“刚开始家人有很大意见,到后来就习以为常了。”
记者问作业时什么情况下工作难度最大,王玉峰说:“最怕的是下雨天,要是连续几天下雨,垃圾会变得松软。因为垃圾填埋场地势高,铲车将垃圾推到边缘时,控制不好容易翻过去。”如果垃圾中有园林工修剪的废弃树枝,压实垃圾就会多道工序。
记者了解到,填埋区只有3名工人负责开车作业,填埋垃圾,周末两人值班,另外一人休息一天。填埋场的工作从早上8点多开始,到18时才结束,中午一个小时吃饭时间。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才能进一次“城”,回一次家。生活垃圾处理厂距离市区较远,在新区居住的工人们都是乘班车上下班,而王玉峰家在老区,每天早晨6点40时出门,他要坐103路公交车上班。小宋说,因为附近连小卖铺、小吃店都没有,所以中午职工要轮流做饭。
据悉,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项目占地17.42公顷,采用卫生填埋工艺对进场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设计规模为日处理530吨生活垃圾,填埋总库容为279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为13年。该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占地132亩,总投资3200万元,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2007年底建成并开始试运行,服务对象为新区、山城区城区范围内产生的生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