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酸奶传言”须及时证实或证伪
让信息透明照亮民心
“示众”也是示丑
“示众”也是示丑
微言微语
高校“伪娘团”
背后的真问题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4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伪娘团”
背后的真问题


 

  □吴江

  

  据《武汉晚报》报道,湖北武汉一群在校男学生创建“爱丽丝伪娘团”,由男生反串女生表演。据悉,舞团招新对团员要求严格,“腿要又细又长,个子不能太魁梧,脸要长得秀气俊俏。”伪娘团经过演出后,在高校里走红,商演接连不断,每人的出场费为500元。

  大学毕竟已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自然也不可能对“伪娘现象”做到完全屏蔽,某种程度上,假如见到“伪娘”,便认为是性别错位、性格扭曲,甚至给人家扣上一顶“易性癖”的帽子,倒是有些欠妥,甚至有过度阐释之嫌。

  事实上,由大学生创办的这个“伪娘团”,最初不过是个动漫社团罢了,之所以有了创办“伪娘团”的动议,也不过是缘于一次活动中“男生反串女角”却阴差阳错收获良好效果的机缘巧合。更何况,尽管“舞台上,他们千娇百媚,人见犹怜”,但“舞台下,却个个都是纯爷们”,不仅平日里打篮球、看球赛,很多人也都有自己的女朋友。看来,把高校“伪娘团”视作大学生性别错位、性格扭曲的结果,的确也是一种误解。

  某种程度上,既然高校“伪娘团”经常会接到一些商演邀请,相比其他形式的打工或是勤工俭学,“伪娘团”的性价比的确比较高。大学男生们热衷于加盟“伪娘团”,根本就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在起着作用。此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被动形成的“伪娘热”,其实才是“伪娘现象”风靡的关键因素。以高校“伪娘团”为例,与其说这些台下男子汉们真的热衷于上台扮“伪娘”,毋宁说是社会上畸形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催生了“伪娘”市场,大学男生不过一不小心成了“伪娘市场”上被消费的商品罢了。

  究竟谁在消费大学生“伪娘”?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社会心理支撑?或许才是高校“伪娘团”背后更需追问的真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