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萌”的城管手册
是一种亲近
厅长“求粉”
更需用心“留粉”
用“天价点菜系统”整治“天价菜单”?
遇冷的顺风车 需要政府部门帮一把
放弃治疗,
然后活着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2012年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弃治疗,
然后活着


 

  □潜海龙 整理

  

  央视《新闻1+1》2012年5月21日播出了《放弃治疗,然后活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陈作兵的父亲,半年前被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转移”,无法手术。面对癌症晚期的父亲,身为医生、医学博士的儿子一度束手无策,最后他尊重父亲的决定:放弃治疗。在儿子的安排下,父亲回到浙江诸暨老家,一家人不再提父亲的病情,父亲也不再服药、不再打针,甚至还亲自下地种菜,只吃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中医禁忌的肉类,老伴也每天换着花样给他做,直到去世。父亲走的时候,很平静,很满足。

  

  追求的是生命质量

  

  烟雨一蓑:面对“生命”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实在没有发言权。但是我支持陈医生的决定,尊重父亲。当一个人的生命被无情的病魔侵占后,所有的高科技已经无能为力,那么安详地离开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记得鲁迅在文章中回忆过他父亲去世时的情景:父亲在咽气的时刻,邻居阿妈催他喊父亲,作为孩童的鲁迅就大声疾呼,父亲平静的脸就会再度紧张,让父亲觉得孩子在呼叫,走得不安心。鲁迅先生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就觉得当时的疾呼是对父亲的最大错处。其实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妨让病人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最后毫无遗憾地平静地离开。

  Cuilifeng:记得《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村上春树说过这样一句话,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也就是说,是死亡,才使生命更有意义,没有死亡,生命就失去了意义。而父亲患绝症放弃治疗,本身就是自己看淡了死亡,追求的是一种死亡质量,让生命更有意义。

  

  应该表扬的是老父亲

  

  杨君贤:没必要放大儿子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哪怕他是医学博士和海归。因患绝症放弃治疗,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患者自己决定,哪怕是妻子、儿女也无权替他做主。与其说是身为医学博士的儿子不想让老父亲受更多痛苦,不如说是身为一名老工人的父亲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摒弃了“好死不如赖活”的传统观念,主动放弃治疗,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应该表扬的不是儿子,而是老父亲。

  陈爱兵:曾有机构调查显示,国人将80%的医药费花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这种做法究竟是值还是不值,这或许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陈老汉及其医学博士儿子的选择至少向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对于科学与生命的解读。它使我们明白,相信医学不等于非得抢救到最后一秒,敬畏生命也可以选择安然地走完人生。更何况,这种形而上的生命观的进步,对于缓解日益紧张的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化解公众对于遗体器官捐赠、殡葬方式革新等的纠结心理,也有很大的现实价值。毕竟,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与其说是医疗科学,毋宁说是观念心理。而相比科学技术的进步,观念的革新无疑更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而陈老汉及其医学博士儿子的选择不啻为一个榜样——这或许才是这则感人故事真正的意义所在。

  

  积极施救也是生命的主题

  

  王军荣:一个选择如何死亡的父亲,一个孝敬父亲的儿子,不是没有救治的条件,不是没有钱,然而,这个医学博士选择了尊重父亲,在不积极施救的情形下让父亲离开,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尊重。事实上,他的做法也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赞许。的确,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命中注定的,我们无法抗争。但我想说,对于“个体”的选择,没必要过多诠释,更没必要拔高。具体到我们的生命,我想说的是,积极施救永远是生命的主题。面对病痛,积极抗争,这应该是人类的主题。如果都选择放弃,那人类的医学还会有进步吗?

 
3上一篇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