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鼻子捏捏就能变高吗?
肺结核病能预防吗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7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婴儿鼻子捏捏就能变高吗?

 

  1.初生婴儿要挤乳头?

  容易引起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

  

  近日,出生刚15天的童童(化名)被送进成都市妇儿中心医院,原因是双乳头发炎、化脓。孩子疼得一直哭,连抱也不让。医生询问家长后得知,孩子奶奶挤过童童的乳头。

  民间有一种说法,要给刚出生的婴儿挤乳头,特别是女宝宝,如果不挤,乳头长大后会内陷,不仅影响美观,以后还不能给孩子喂奶。如今有些老人还坚持给刚刚出生的女孩挤乳头。

  大连市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210医院儿科主任孙凌新明确表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婴儿的皮肤黏膜很薄,这样做很容易引起感染,甚至是败血症。”专家表示,哺乳困难多数是因为乳头内陷,但乳头内陷与是否为新生女婴挤乳头毫无关系,而是由于乳头先天发育不良造成的,可以在青春期对乳头进行牵拉矫正。

  专家表示,硬为新生儿挤乳头是非常危险的做法。用力挤压可能损害乳房的生理结构或造成乳头扭曲。挤压还可能导致女婴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成年后会影响到泌乳。若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使乳腺红肿、发炎,引起乳腺发炎化脓。严重的可能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危及生命。

  近日,有媒体报道,成都一名刚出生15天的女婴因为乳头化脓被送到医院。原因是女婴奶奶依照传统“育儿经”给孩子挤乳头,结果造成乳头发炎、化脓。孩子不睡摇一摇、不爱吃饭补点锌、捂好手脚不生病、捏鼻子会让鼻子变挺……面对各种各样的“育儿经”,年轻的父母们陷入困惑——这些做法真的科学吗?专家表示,不少“育儿经”是从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流传至今的,虽然初衷很好,但未必科学。

  2.孩子不睡觉摇一摇?

  劲儿大了容易把孩子脑子摇“碎”

  

  孩子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甚至哭闹不停,这恐怕是让很多年轻父母最头疼的事了。按照传统“育儿经”,父母们常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或放入摇篮摇晃。不过,面对依旧不愿意睡觉的孩子,失去耐心的父母往往会加大摇晃的幅度。

  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今年年初,台湾1名新手父亲,因为7个月大的女儿哭闹不停抱起来摇哄,因摇晃太过剧烈使孩子口吐白沫并昏迷,最终因患上“婴儿摇晃症候群”身亡。专家表示,在婴幼儿1个月~2个月大时,因头部发育尚未完整,加上颈椎无法承受脑部重量,哄睡过程中剧烈摇晃会让婴儿脑内呈现碎豆腐状,很有可能出现脑震荡现象甚至是脑内出血,轻者癫病、智力低下、肢体瘫痪,重者会引发脑水肿或脑疝导致死亡。如果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

  孙凌新表示,对付不愿意睡觉的孩子,要搞清楚孩子不睡觉的原因是什么。“没吃饱?有小便或大便?还是缺少某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要解决孩子不睡觉的问题,首先要找到具体原因。”孙凌新认为,总是抱着孩子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容易让小孩形成依赖性,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除了睡觉,另一个困扰很多父母的重要问题就是吃饭。很多小孩一到吃饭时就跑来跑去不爱吃,是不是给孩子补补锌就会喜欢吃饭了?

  专家表示,孩子不爱吃饭多数并不是因为缺锌。“有些孩子吃饭次数太频,奶、蛋、肉类摄入过多,导致孩子没有饥饿感。还有的孩子总是被电视等吸引,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吃饭上。另外,缺铁的孩子也不愿意吃饭。”孙凌新表示,引起厌食的原因有很多,“要看是喂养过多,还是病理性厌食。是否应该补锌一定要有根据,现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去医院查一查微量元素。”

  锌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如果缺乏会导致婴幼儿厌食、生长缓慢,但作为一种微量元素,人体每天对锌的需求量并不大。“6个月以下的婴儿每天只需要1.5毫克锌,7个月~12个月的婴儿为8毫克,之后随年龄增长对锌的需求量缓慢递增。”专家表示,很多食物中都有锌,只要正常饮食就不会出现缺锌问题。“只有长期严重偏食、素食、营养不良的人才有可能缺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人体对锌的需要是有限的,补锌过量反而有害,甚至可能导致中毒。专家表示,对于不缺锌的人来说,额外补锌有可能造成体内锌过量,导致人出现呕吐、头痛、腹泻、抽搐等症状,引发代谢紊乱,并可能损伤大脑神经元,导致记忆力下降。此外,体内锌含量过高,可能会抑制机体对铁和铜的吸收,并引起缺铁性贫血。   3.不爱吃饭就补锌? 不挑食就不会缺锌,补多了有害

  4.“捂”好手脚不生病? 太热会得捂热综合征,有可能休克

  天气越来越热,但很多婴儿的父母担心孩子着凉,还是选择将孩子层层包裹。孙凌新表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婴儿的散热功能差,容易得‘捂热综合征’,所以应该经常打开包裹散热。”孙凌新说,“有些捂得厉害的孩子,很容易得湿疹、汗疱疹等疾病。”

  “捂热综合征”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常见急症。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若不注意科学护理最易诱发此症。

  专家表示,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反应能力较差,包裹过暖时又无力挣扎摆脱不利环境,其结果常导致婴儿身体高热、大汗淋漓,严重者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循环衰竭。此时,室内若通风不良或空气污浊,还会造成婴儿呼吸困难,出现呼吸急促或不规则、脸色发灰、口唇及指甲发青等呼吸衰竭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机体缺氧而发生惊厥抽搐或昏迷。若抢救不及时,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

  5.鼻子捏捏就能变挺? 没有科学依据,还可能引起中耳炎

  “宝宝鼻子扁,经常捏捏,鼻子就会长得挺。”很多家长对这一条传统“育儿经”深信不疑。孙凌新表示,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专家介绍,婴儿早期体重增长最快,在这个阶段塌鼻梁和两眼间距宽的特征最明显。当宝宝前囟在1岁至1.5岁闭合以后,面骨及鼻骨才开始加速生长发育,鼻梁也就慢慢长出来了,鼻骨骨骼的变化会一直持续发育到青春期后才会日趋成熟。而鼻梁的高低是由遗传因素、发育速度、早期的营养、鼻外伤等因素决定的,目前并未有确切的科学根据证实经常捏提鼻骨可以让鼻子变挺。

  鼻子是孩子呼吸的主要通道,它不仅可以润湿及过滤吸进的空气,还能阻挡细菌入侵。专家表示,婴儿的耳咽管较粗、短、直,位置比成人低,乱捏鼻子会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细菌通过耳咽通道进入中耳,严重的会引发中耳炎。(据《半岛晨报》)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