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陈志付 文/图
“这500多张地契中最早的出自清朝政府入主中原的顺治年间,涵盖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的时期,每张地契都记录了一段历史。”11月10日,我市收藏爱好者刘永亮创办的地契展览馆开馆,馆中展出的泛黄的老地契给参观者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历史冲击感,有人在感叹的同时风趣地说,刘永亮拥有这么多地契简直是个“大地主”!
展览馆设在出租房
刘永亮的地契展览馆设在淇滨区鹤翔西区一栋居民楼的出租房里。记者在这里看到,在1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泛黄的老地契按照地域和年代依次排列在墙上,展示着数百年来我国土地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
“每一张老地契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我办这个展览馆就是想通过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和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地契背后的历史。”刘永亮对记者说,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土地买卖双方所立的契约,这些地契让大家看到了各个时期的土地、人口、地名、官职、印刷、书法篆刻等内容,进而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
刘永亮说,他向省有关部门查询后得知,他的地契展览馆目前在全省尚属首家,馆内系统地收藏了自顺治起至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500余张地契,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因为工作喜欢上收藏地契
刘永亮收藏地契始于2002年,他说,收藏地契这10年来真没少费劲,也没少吃苦。搞收藏需要花钱,他爱上地契收藏后不得不节衣缩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查阅和研究资料、与专家和藏友联络都是在业余和休息时间进行的。截至现在,他收藏的地契最早可追溯到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最晚的出自新中国成立后的1963年。
记者看到,刘永亮展出的地契自清朝顺治时起,延续至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直到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时期,还有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各边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地契。这些地契涉及的地域极为广泛,其中有些还是用藏、维、蒙等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刘永亮介绍,目前除了台湾、香港、澳门和内地的湖南省外,全国其他省、市和自治区的地契他都收集到了。
当问到他一开始收藏地契时的情况时,刘永亮说,他是一名政法干部,对地契感兴趣也是由于工作原因。曾经有不少人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打官司,不少土地纠纷官司都涉及到老地契。为了公正合理办案,他需要对这些地契进行研究和分析,渐渐地,他对老地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与地契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契背后的历史
在展览现场,刘永亮指着一张用汉字书写的地契对大家说,这张地契用的是汉字,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是越南地契。他多方查阅资料,又向专家请教,才弄清了这张越南地契的背景。
其实,越南文化是以农耕华文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追根溯源也是汉文化圈中的一部分,其最传统的政治体系和哲学体系源于中国的儒家学说和老子学说,受中华文化影响很深,至今中越两国人民还在过着一些相同的传统节日。这样说来,越南人用汉字写地契就不难理解了。
在一张康德六年的地契前,刘永亮对大家说,这张地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铁证。1934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策划下,当时的伪满洲国改年号为康德,于是便有了康德年间的地契。
有一张洪宪元年的地契被刘永亮称为镇馆之宝。刘永亮说,“洪宪”是袁世凯复辟称帝时的年号,袁世凯是个短命皇帝,在位只有83天,这一时期的地契保存至今日的极少,这张以官方名义出现的地契尤其难得。
刘永亮说,他办地契展览馆是因为曾经受到过专家的鼓励。早在2009年,我国收藏界著名专家丘小君看到刘永亮收藏的地契后,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希望他能在这条路上大有作为。于是,刘永亮开始着手创办地契展览馆,并于2010年将一张珍贵的乾隆年间的地契捐赠给了市档案馆。
“通过研究和收藏地契,让我学到了不少历史知识,也享受到了乐趣。”刘永亮说,这些地契让他有了“大地主”的称号,他喜欢当这样的“地主”,他要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