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亮和他的地契展览馆
王清岚和他的近千张拓片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清岚和他的近千张拓片

 

  为了将闲散在民间的碑刻史料保存下来,17年来,王清岚走遍了浚县及周边11个乡镇大部分村庄,自费搜集近千张碑刻拓(tà)片,使即将遭到损坏的珍贵历史资料得以保存,为地方史志拾遗补缺提供了资料保障。

  他终于总结出了“先上后下,先轻后重”的方法。

  在野外做拓片是一件辛苦且危险的工作。为了寻觅碑刻,他常常一大早骑着电动车一跑几十里,到沟渠里、坟头上、河堤上、山头上去寻找,不论寒暑。碑埋在地下,得用铁锨刨开土层跳进去拓。碑高了,得搭梯子爬上去拓。晚上归来,还要把一天收集的资料整理归档,一熬就是大半夜,甚至通宵达旦。

  就这样,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碑刻史料被他一点点搜集起来。几年下来,他不仅跑遍了浚县大部分村庄,甚至还跑到周边县市,发掘和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

  11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浚县县城的王清岚家,他家最显眼的就是满屋子的拓片,有石版画、书法、碑刻……“我文化水平低,一辈子干的工作与文化不沾边,想不到老了老了却迷上了这个。”王清岚笑道。

  近千张拓片勾勒出历史场景

  据王清岚介绍,他搜集的拓片内容丰富,有墓碑、墓志、寺庙碑文、旌表德政碑、诗文词碑文、修造碑文、纪念碑文、古代石刻艺术(石版画、雕刻)8大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佛教、道教等。从时间跨度上,上至南北朝武定元年(公元543年),下至中华民国。从人物上看,上有皇帝、中有大臣、下有处士。从这些碑刻拓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管理、社会制度等变迁。

  历史是相连的。一张碑刻拓片看不出什么,但将近千张碑刻拓片串起来看,就能够呈现出历史的真实场景。它们组成历史的影集,几乎能将各个时期的历史呈现出来。“这其中的故事讲八天也讲不完。”王清岚说。碑刻资料是古代史的组成部分,浚县的碑刻资料对中原地区古文化史乃至中国古文化史的查遗补缺有着重要价值。它们分散在民间各个角落。有的被埋起来,有的被打碎了。如果不搜集起来,很快就会消

  从搜集家谱到抢救碑刻史料

  今年72岁的王清岚腿脚利落,说话掷地有声,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他告诉记者,他10岁辍学,18岁当兵,后转业到地方工作,2000年退休。1995年,还在工作岗位时,他受族人委托在老家王庄调查整理家谱。

  写家谱牵扯到移民,需查档案、搜集家族谱牒、拓碑文。渐渐地,他对明代移民以及与移民相关的村庄产生了兴趣。在好友浚县县志办工作人员田青的支持下,他一面写家谱,一面搜集明朝以来的移民资料。在此过程中,他发现由于时代久远,很多古碑刻或散失,或被毁坏,或字迹模糊,如果不及时抢救,这些珍贵的资料将永远地从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消失,那将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要搜集资料,就得做拓片。为了学习做拓片,他找遍周边地市的书店,买来有关书籍,但发现书中的办法并不适用。纸的干湿度、用墨的多少,都关系到拓片的质量。那时,一张6尺见方的宣纸一般要七八块钱,往往要用上一二十张,才能拓好一张。经过多次的实践,

  □晨报记者 马珂 文/图

  失,将永不再寻。

  在他的拓片中,很多曾拓过的碑刻如今已被损坏,他的拓片成为历史唯一的佐证。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亚洲明清史的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的教授都曾找过他寻求帮助。

  编著《浚县村落》一书

  “这些拓片能补正史之不足,让我实现人生价值。”王清岚说,他是抱着抢救、保护的心态东奔西走,一直到今。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史料永久保存,他学会了使用电脑,将搜集到的碑文整理出来,逐字逐句地输入。

  王清岚说,搜集拓片让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他最大的财富。研读、整理这些近千张拓片虽然工作量非常大,但可以陶冶他的情操,已经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通过拓片,王清岚发现了众多的古代地名,弄清了浚县613个自然村的情况,并由此编著了《浚县村落》一书。现在他正在整理手头上所有的拓片,准备再出一本书,以方便更多的人查阅。“如有志之士愿合作研究浚县史,我可协助参与。”王清岚说。

  “寻拓于乐,陶冶性灵,寒暑无间,探觅有声。佐证旁引,黎地古风。文献辑乘,功及今明。”浚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付文庆这样写诗评价他。诚哉斯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