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学者”姬克喜和他的甲骨文情缘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2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痴迷甲骨文研究数十载 力推字理识字
“草根学者”姬克喜和他的甲骨文情缘

  姬克喜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解汉字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演变历程。
  姬克喜向国家图书馆捐赠自己的著作《甲骨文图解》,获得国家图书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晨报记者 叶晓伟 苗苗 文/图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的发祥地就在鹤壁北邻的安阳市。在我市淇滨区钜桥镇钜桥村,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也和甲骨文有着不解之缘,他研究甲骨文,图解甲骨文,著书立说……对甲骨文可谓痴迷,他的名字叫姬克喜。为弘扬民族文化,姬克喜自筹资金,赴全国各地举办甲骨文图解展览,提高人们对甲骨文的认知水平,宣传汉语字理教学新思维,他这么做,就是想要“把甲骨文从专家学者的书本里请出来,还给老百姓”。

  3

  传承,

  宣传汉字字理

  教学新思维

  2

  1

  现年62岁的姬克喜出生于淇滨区钜桥镇钜桥村东街。他自幼聪颖好学,酷爱书画,对文字有一种特殊的感悟。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安阳工作时,与甲骨文结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说实话,虽然我有一定的书画功底,但真正接触甲骨文,我还是看不懂。”12月9日,提起当年初见甲骨文的情景,姬克喜对记者说,在安阳工作期间,受“安阳殷墟笔会”的熏陶,他迫切地想了解这种古老的文字。于是,他开始研究甲骨文,并立志写一部通俗易懂的甲骨文书籍。

  “当时有关甲骨文方面的书比较少深奥,能讲解甲骨文的人也少,只能靠自学。”姬克喜回忆道,为了学习甲骨文,他把印刷品上的甲骨文剪下来贴在墙上,每天观看,仔细琢磨,并从书店、图书馆找来各种关于甲骨文的书籍、资料,潜心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姬克喜对甲骨文的喜爱和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村里人看到姬克喜对这种奇怪的文字如此痴迷,大多无法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他疯了。不管外界如何议论,姬克喜就是放不下对甲骨文的热爱和研究。

  经过一番努力,姬克喜掌握了学术界形、音、义公认的1200多个甲骨文字,开始研究甲骨文,并对简化汉字书法艺术及汉字演变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先后编著了《甲骨文字源流简释》、《甲骨文图解》、《简化汉字标准草书》、《草书符号探秘》、《简化字总表简繁草书对照字帖》等。

  其中,《甲骨文字源流简释》是姬克喜用了20余年的时间写成的。之后又出版了《甲骨文图解》,采用人体特征、人体器官、肢体特征、人类行为、自然等五大系列,通过图解甲骨文的形式,对甲骨文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解释说明,使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能自主学习甲骨文。

  付出总会有回报。鉴于姬克喜在研究甲骨文方面的成就,2005年,他先后被聘为简化汉字书法研究会主席、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人文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研究员。《甲骨文字源流简释》、《甲骨文图解》也被国家图书馆珍藏。

  由此,他由一名甲骨文方面的门外汉成了对甲骨文研究有所成就的“草根学者”。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甲骨文,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字文化。”姬克喜说,他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走遍全国,让更多人能够识读甲骨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姬克喜说,学习和研究甲骨文的人本来就很少,长此以往,今后能够认识这种文字的人可能会更少。为此,他根据甲骨文的字理,用图解的方式举办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文字,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甲骨文源于咱们河南,学习、识读甲骨文对于改革传统的汉语识字教育,推广字理教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姬克喜说。

  为了宣传、推广甲骨文,姬克喜退休后自费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巡回展览。每到一地,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甲骨文展板总会吸引众人驻足观看。姬克喜说,这些图片详细地展示了汉字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演变历程,那些难懂的字的演变过程用图片展示出来后,甲骨文就变得易学、易懂了。

  为普及甲骨文知识,姬克喜还亲自到各地高校讲学,向省内外多个图书馆捐赠甲骨文方面的书籍。今年11月17日,姬克喜受邀到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给首届研究生班的学生们授课,他自编讲义,计划让他们在2年内掌握甲骨文及当今实用的简化字演变历程等基本知识。每次讲座,姬克喜都会精心准备,并将自己多年来对汉字研究写成的书,赠予甲骨文爱好者学习探讨。

  令他倍感自豪的是,每到一个城市宣传,都会收获惊喜。“展览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肯定,他们认为我做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其中不少热心人还给我提供帮助,给我很大的鼓励。”姬克喜告诉记者,正是有了这些热心人的鼓励和支持,更加坚定了他赴全国各地举办甲骨文图解展览的信心。

  截至目前,他已到北京、上海、河北、山东、山西、江苏等省市举行展出、讲解、赠书、讲座等活动。

  姬克喜表示,接下来,他还准备去辽宁、湖北、湖南,天津等地继续展览。

  宣传,赴全国各地举办甲骨文图解展

  结缘,从门外汉变成“草根学者”

  “‘人’字大家都认识,一撇一捺,后为汉字部首,已组成168个字。我们的祖先以人形表示人,实为人侧立,伸出手臂。只能见其躯干和手臂,属象形字,其本义指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思维,又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级动物,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载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实为‘以形表义’。”一提到甲骨文,姬克喜滔滔不绝。

  姬克喜告诉记者,汉字的字理,即造汉字的道理。当初造字时,“大”字的甲骨文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因抽象“大”的概念不易表示,故借整体人形表示“大”意。甲骨文、金文“大”字上横为对称的两斜笔,像两臂下垂,下面两腿叉开;经隶变楷化写成“大”字,属象形字,实为“借形表义”。

  姬克喜认为,总体来说,汉字通常是以形表义或借形表义。母、人、尸、大、女等字皆据人体之形演变而来,只要掌握了3000个常用字,用字理方法来学习汉字、读音、记形、懂义,3000个字很快可以扩展到7000个字,学生在2年内可掌握7000个汉字,200个汉字部首,350个象形字,相比原来的识字靠重复、背诵记忆而言,现在靠理解、系统联想识字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按照汉字的字理去认识汉字,记忆汉字,犹如滚动雪球,越积越多。在平常学习时遇到生字,如果记住了特殊的形、音和义,即便不会发音,也可推断其字义,效果显著,立竿见影。”姬克喜告诉记者,汉语字理教学不仅能提高识读汉字运用汉字学习效率,也是较为科学的施教方案,现已步入实施阶段,目前已有一些学校在筹备编辑教材。

  姬克喜说,他宣传汉语字理教学新思维,主要就是总结汉字的识字规律,在研究汉字如何形成的同时,通过甲骨文这一形式,用汉字字理去识字,这样可以使人们快速记忆汉字。

  4

  熟悉姬克喜的人都称他“姬教授”。那是因为他好学、博学,喜欢钻研。同村邻居王体金告诉记者,最初他并不知道姬克喜在研究甲骨文,直到姬克喜出书了,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平日里姬克喜的痴迷是因为甲骨文。“说实话,对甲骨文的研究,姬克喜确实是刻苦钻研,乐此不疲。”王体金说,对姬克喜他是既同情又支持。同情是因为姬克喜平日里忙着研究甲骨文,没有时间和精力操劳家务,没办法帮妻子分担生活的重担;支持是因为姬克喜爱好甲骨文,并为之努力追求,这种精神很让他感动。

  “他从小就练习写毛笔字,渐渐地,周围人都知道他会写毛笔字,而且写得不错。逢年过节,邻里乡亲都请他帮忙写春联。”钜桥村的刘平章告诉记者,姬克喜勤奋好学,高中毕业后去浚县化肥厂当临时工,凭着一股勤奋刻苦的钻研劲儿,他从一名临时工逐渐成为了工程师,成了厂里最年轻的安装队长。后来,他才去了安阳研究甲骨文,此后从未间断。

  对于姬克喜的妻子张青兰来说,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支持,只因姬克喜“喜欢这个(指甲骨文)”。张青兰告诉记者,姬克喜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忙,只有秋收那段时间才能回家帮忙干几天活儿。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她曾劝姬克喜放弃研究甲骨文。

  那是在安阳,姬克喜租住在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陋室里,奋斗5年只为写书。有时候,他一个星期只吃馒头,喝自来水。夏天还好,冬天屋里太冷,没有暖气,姬克喜就把被子四角打结裹在身上,坐在床上看书、写作。出书的那几年,他们向亲友借钱,开始别人还愿意借,后来得知借钱是为了出甲骨文方面的书,大家都不理解,也不愿意借钱给他们了。张青兰说,“现在他退休了,有了退休金,生活有了保障,孩子们也不用俺操心了,既然他喜欢这个(指甲骨文),我也不拦他。”

  在采访中,姬克喜的一位蔡姓朋友这样评价他: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能只看他挣了多少钱,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牌的车;或是只看他的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姬克喜没有存款,甚至负债;没有豪宅,只有几亩薄地;没有名车,经常安步当车,在普通人眼里,他算不上一个成功人士,但正是他这种近乎痴迷的追求,使他获得了甲骨文研究的成功。

  痴迷,

  身边人眼中的姬克喜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