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李丹丹 席适之
那一天,他流了近4个小时鼻血
“能不能帮帮忙,救救我的外甥,救救他们全家!”12月14日,浚县的陈女士打来求助热线。电话中,陈女士颤抖的声音中透着绝望。
陈女士是陈永涛唯一的姑姑,陈女士称,陈永涛今年刚满11岁,家住浚县伾山街道办事处七股路村,他在村中的小学上五年级。平时的陈永涛健壮、开朗,性格活泼。为了生计,其父母和爷爷均到外地打工赚钱,陈永涛和奶奶在家中相依为命。
就是这样一个阳光男孩,却不幸遭遇厄运。今年10月27日那天,陈永涛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到了家,吃过晚饭后,他老实地坐在凳子上,面色十分难看,奶奶赶紧拿来体温计给他量,高烧39摄氏度。看着宝贝孙子烧得这么严重,奶奶慌了,赶紧打电话给陈女士,让她来背永涛去看病。陈女士和丈夫带着永涛来到村卫生所输液,两瓶液体下去,永涛的病情未见好转,陈女士赶紧给弟弟——陈永涛的父亲陈晓民打电话,告诉他永涛生病的情况。
10月28日8时,陈女士和丈夫把永涛送到了浚县第一人民医院,路上永涛开始流鼻血,止都止不住。到了医院,医生先在其鼻子里塞上纱布止血,一层一层纱布塞进去,殷红的鲜血还是渗了出来,医生都被吓住了。为了止血,陈女士让永涛平躺在医院的长凳上,不一会儿工夫,永涛猛一起身,嘴里喷出一大口鲜血来……见此情景,医生提议让小永涛赶紧转院。
陈女士和丈夫带着永涛立即赶往市京立医院,经过抽血、化验等多项检查,医生发现永涛的血小板含量偏低,立刻为其输血,输血小板止血,此时已是中午12时,小永涛流鼻血近4个小时。
他被诊断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得知儿子生病的陈晓民夫妇连夜赶回了鹤壁。在市京立医院医生的建议下,陈晓民夫妇又将儿子送往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通过新一轮的检查,医生给出了一个陈晓民夫妇未曾听过的病名——“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告诉他们,小永涛患的是急性血小板减少症,一个正常人的血液中血小板含量数值为100~300,而小永涛血液中的血小板数值仅为4。如不及时救治会导致体内出血等危险状况。
陈晓民夫妇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先给小永涛采取保守性治疗方法,注射一种治疗性的药物。医生告诉陈晓民夫妇:该药物起效的话,一般注射14针便可痊愈。陈晓民夫妇救子心切,听从医生的建议。可是一连注射了18针,小永涛的病情丝毫没有缓解。该治疗方法只能宣告失败。近日,医生无奈地告诉陈晓民夫妇,该院医生已尽力,让他们赶紧转院。
巨额医药费实难支付
12月14日,记者随同陈女士来到医院看望陈永涛。病床上,11岁的小永涛一脸无助。当记者问小永涛感觉如何时,他“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肚子疼、头疼!”
记者看到小永涛的肚子鼓得像个气球。脸也肿了。“就这样躺了一个多月了,穿骨抽骨髓、天天输液扎得手上都是针眼儿,吃一点饭就肚胀,一说话都哭……”其母亲说着说着已泣不成声。看到母亲哭,小永涛又哇哇哭起来,一边哭一边问:“妈妈,我是不是活不成了?”
医院的儿科主任石太新告诉记者:“由于我院技术有限,目前病人在我院需要通过输血和输血小板来维持生命,建议到天津等在这个领域治疗技术较先进的医院接受治疗。花费大概在30万元至40万元之间。”
“住院一个多月来,每隔几天就要输血、输血小板,杂七杂八加起来,每天平均要花几千元,截至目前,家里存的两万元加上借来的近5万元,已经用完了。”陈晓民告诉记者:“还需要这么多医疗费,我们去哪儿弄啊!”
“希望好心人能帮帮我家”
据了解,陈晓民家中仅有5亩多地,每年的收成除了养活一家人之外,所剩无几。前年永涛的奶奶生病花了不少钱,去年陈晓民夫妇又因为一场车祸住院近两个月,花销不少。家中的情况早已捉襟见肘。今年,夫妻俩为了生计,趁农闲到外地打工,永涛的爷爷也在外地打工,收入微薄。永涛的病虽然不是不治之症,可巨额医疗费让一家人在就医路上望而却步。
“现在我知道我儿子的病能治好,我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他治病!”陈晓民说:“借助媒体的力量,希望好心人能帮帮我家,我不想因为没钱而失去儿子。”
陈永涛今年刚满11岁,家住浚县伾山街道办事处七股路村。10月27日他发起高烧,10月28日早晨开始流鼻血一直到中午12时。后来被诊断出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边是医生的转院忠告,一边要面对三四十万元的医疗费,陈永涛的父母显得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