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伟
为了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央视一套近日播出了电视连续剧《香港姊妹》,该剧以南丫岛的两位女孩到香港打拼事业为主线,将香港回归后经历经济震荡、金融风暴等大事件串连起来,描绘了一幅大时代中普通人命运变幻的画卷。《香港姊妹》固然为庆典增添了几分热闹,但作为走入千家万户的电视连续剧,它在剧情节奏、细节把握和演员表演等方面却有待提高。
《香港姊妹》将香港回归祖国十年来的香港经济变化和一对女孩儿的成长经历对应起来表现,以小人物的人生感应大时代的脉动,编剧可谓用心良苦。“姊妹花”的模式在古代戏曲《姊妹易嫁》中早已成型,谢晋导演早年也曾拍过同类题材的电影《舞台姐妹》。然而这种传统模式与央视庆祝香港回归的另两部剧作《荣归》、《岁月风云》比起来,很难看出其优势所在。
该剧聚焦于两个出身贫寒的少女如何打拼,正面角色被赋予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随着香港经济的平稳过渡,她所创立的公司也成功上市。反面角色忘掉本色,沦为“拜金女”,结果害人害己。然而这种正邪截然对立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会发生,与香港回归主题不存在关联。如果硬要找出其中的联系,也许只有片头女主人公在1997年的典礼彩排上唱响《东方之珠》的细节是最明显的线索。
就镜头运用来说,《香港姊妹》的画面意识有待提高。导演为了表现香港的繁华,要么选用常见的山顶俯拍,要么仰拍高楼大厦,既缺少与人物视角相匹配的景观,又缺少对香港特有美景的感受与表现。
在展现香港处于交接过渡时期的特殊境况时,《香港十年》选取了兰桂坊的深夜雨景。大雨过后的街道上涟漪处处,反射出两旁店铺内的灯光。拉长的身影晃动在亮晶晶的水洼反光处,香港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繁华美景无不尽显。而在《香港姊妹》中,尽管有多处表现旺角女人街、街头鱼蛋店等极富香港本地特色的街头场景,却总是略欠火候,要么是镜头角度不好,不足以展现都市的繁华,要么根本就是凭空搭景,与港岛真实风物相差甚远。
《香港姊妹》的演员,除了几位中老年配角之外,大多来自内地和台湾。秦沛、黄一飞等香港演员一开口,自然是港腔港调,真实可信。相比之下,出身“海岩团队”的两位内地新星却在说台词上显得“先天不足”。毕竟是一个发生在香港的故事,即便不讲粤语,对话中的港味儿也不应缺少。听着演员用标准的北方普通话对白,观众的兴趣怎能不打折扣?这也使该剧“一部百分之百属于香港故事”的宣传显得有些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