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搜寻
早在100多年前,一艘德国科考船首次从海下4000米深处打捞上来一种奇异的生物,它的表皮呈黑色,眼睛却是红色的,仿佛传说中的吸血鬼,吸血鬼乌贼便由此得名。但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幽灵蛸却表示它应该是章鱼的一种,而它究竟是乌贼还是章鱼?深海生物学家布鲁斯·罗宾森博士的太平洋探险行动也许能给人们带来新的答案,毕竟他的小组曾是第一个在深海观察到这种生物的团队。
罗宾森和他的队员们利用蒙塔那号无人潜水探测器开始了深海探险。2小时后探测器总共下潜700米,而在这个位置上,他们只遇到了很少的几种生物。据罗宾森博士介绍,海下700米深处的含氧量仅为0.15毫升/升,很少有生物能生活在如此缺氧的环境中,然而,罗宾森博士搜寻的吸血鬼乌贼却是一种能适应极度缺氧环境的生物。
突然,一个生物从探测器的左侧游了过去。罗宾森博士急忙命令队员使用蒙塔那号上的高清晰度摄像机跟踪锁定那个生物体,画面捕捉到了远处一个浮动的暗色物体,而这就是他们苦苦追寻的吸血鬼乌贼——一个来自远古的活化石。队员们发现这只足球大小的吸血鬼乌贼,靠轻轻摆动它的鳍来游动。100多年前,人们曾经认为它是黑色的,而眼前这只则是暗红色的,因为红光不能透过海水到达这样的深度,这成了它很好的伪装。而按照身体比例计算,它大如灯泡的眼睛可以算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了。
不过遗憾的是,这只吸血鬼乌贼用力摆动了几下它的鳍,很快逃离了人们的视线。在这样的深海中,它只需要移动很小的一段距离就能消失在茫茫大海中。队员们很失望,他们没能活捉到这只吸血鬼乌贼,但他们至少有了一次近距离观察它的机会。
■成功活捉
秋天使得强烈的海风渐渐平息,海岸也渐渐安静了下来,此时罗宾森博士和他的小组到了最繁忙的时候,虽然他们只见过几次吸血鬼乌贼,但是大多数都是在这段时间发现的,因此现在也许是捕捉吸血鬼乌贼的最好时机。这次罗宾森博士下定决心一定要抓到一只活的吸血鬼乌贼,因为这是对它进行研究的最好方式。
蒙塔那号再次下潜到缺氧水层,他们非常幸运,再次发现了一只吸血鬼乌贼。透过镜头,研究人员发现这只吸血鬼乌贼从它的触手中伸出了一条卷状细丝,这是其所独有的,而这一特点是在日本发现的标本上第一次为人所知。现在它伸出的细丝器官约有1米长,然后静止不动。非常明显,它是把细丝器官当成探测器来捕捉猎物。细丝器官的下面应该是一种韧性结构,这样乌贼可以把它往任意方向移动。这显然是活捉它的绝好机会。罗宾森博士发出命令,队员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操纵着探测器,试图抓捕这只吸血鬼乌贼。蒙塔那号此时约在母船水下1600米深处,操纵起来相当困难,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不过,他们这次成功了,所有的人都不禁欢呼起来。
随后,吸血鬼乌贼被小心地运到罗宾森博士的研究所,这里的精密仪器能够在尽可能接近自然状况的条件下对吸血鬼乌贼进行仔细的观察。容器能让吸血鬼乌贼处于冰冷并且缺氧的环境中,与它所生活的深海环境一样。但在捉到它以后,吸血鬼乌贼几乎不吃东西,新陈代谢缓慢,不过这正是它对缺氧环境的适应。
据罗宾森博士介绍,其实吸血鬼乌贼既不是乌贼也不是章鱼,乌贼有10条触手,而吸血鬼乌贼却只有8条,这与章鱼非常一致。但章鱼的身体上没有肉鳍,这又是乌贼所特有的。所以吸血鬼乌贼是乌贼和章鱼在分化成两种不同物种前共同的祖先。
■最新猜测
在日本北海道出土的已有8000万年历史的白垩纪蛇颈龙化石的胃里,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可能是吸血鬼乌贼祖先的化石,它比现今的吸血鬼乌贼要大上3倍,几乎有1米长。科学家们相信,古代的吸血鬼乌贼生活在浅海里,当时10米多长的蛇颈龙异常凶猛,它在浅海中寻找猎物时,没有硬壳保护的乌贼很容易成为其食物。因此,为了生存,远古时代的吸血鬼乌贼只得向更深的海域迁徙。
几千万年以来,这个种群的外表虽然没有任何改变,但它的生理构造却在缺氧的情况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特殊的色素使其血液可以贮藏比其他乌贼多5倍的氧气;而且为了适应深海环境,它在逐渐的进化中学会发出生物光。在它尾部顶端的两侧有两个暗点,能够发出一种异常明亮的蓝光将周围的水域照亮,鳍周围的皮肤可像快门一样自由遮盖或放出蓝光。
吸血鬼乌贼就是这样,时而融入深海黑暗的背景之中,时而发出明亮的蓝光。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罗宾森博士发现,吸血鬼乌贼静止在水中并伸出它的触手,当小动物碰到触手时,它迅速用触手将猎物抱住吃掉,这样是很节约氧气的捕猎方式。而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当吸血鬼乌贼感知到来自鲨鱼的危险后,它便会打开发光器官张开身上的薄膜和触手,并将自己包裹起来,同时它还把发光器官逐渐缩小,创造了一种已经逃远的假象。当鲨鱼靠近时,它放出发光的小点进一步迷惑鲨鱼,并让自己成功逃脱。这些出色的适应能力使吸血鬼乌贼在其他同期物种灭绝的情况下,一直生存到了现在。
本文素材由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提供 李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