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奥林匹克藏品零距离
●珍品踏上东展路
原来,这些集装箱里装的是首次走出欧洲、首次来到中国参加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珍藏品中国巡展的馆藏珍品,包括古代奥运文物、开幕式服装、奥运吉祥物、“奥运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的手稿和青铜头像、奥运邮币等等共731件,而其中全套历届夏季奥运会火炬和奖牌都是第一次走出欧洲,第一次与中国观众见面。
为了这诸多的第一次,本次巡展的组委会可谓煞费苦心。据组委会副秘书长刘巍介绍,经过中外专家长达2年多的精心策划和巡展组委会6个多月的认真筹备,在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专家的大力协助下,终于精心挑选出了数百件代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奥林匹克珍藏品。但要从遥远的欧洲把这么多珍品安全无误地运达北京,可不是件小事。于是,组委会请来专家出谋划策。
先是按照每件展品的大小用泡沫塑料做成模子,然后将展品嵌入其中,再放入一个小箱子里。这样大箱子套小箱子,最后运输时就形成了24个集装箱。这些箱子的材料选用的是高密度板,因为原木里容易有寄生虫,过海关时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仅有坚硬的“外壳”、防倾斜还不够,由于一些展品年代久远,比如公元前2至1世纪的刮身板和带有塞子的双耳圆环瓶、公元前500多年前的雅典黑色双耳大饮杯等等,在温度上也不能有半点马虎,全程的温度要严格地控制在20摄氏度至22摄氏度之间。
一切准备就绪。
7月17日,在启运仪式上,国际奥委会总干事乌尔·拉科特先生将象征着奥林匹克博物馆的一把水晶钥匙交给巡展中方代表,承载着奥运历史的珍藏品从瑞士洛桑奔向了东方。
●展品述说历史
经过在法国的短暂停留,7月22日,731件珍品顺利到达北京。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它们终于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记者也有幸一睹其真容。
巡展的首站,组委会安排在了设施一流的国际展览中心8号馆。一进场馆,一股强劲的冷气迎面袭来,这使记者深刻领悟到“全程温度都要控制在20摄氏度至22摄氏度之间”这句话的含义。4000平方米的展厅分珍藏品展区和奥运大家庭展示体验区两大部分。而珍藏品展区又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分别是中国欢迎世界区、“同一世界”环形影院区、“同一个梦想”历届奥运题材区、分享奥运理念区及奥林匹克与中国区。每个区域均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解说员为公众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
在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展台前,几页发黄的稿纸、工整隽永的字体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男爵于索邦神学院,也就是巴黎大学的前身,发表演说时的手稿。在那次演说中,顾拜旦提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段演说引出了奥林匹克的复兴。因此,这次历史性的演说被称为“奥林匹克宣言”。
顾拜旦在英国深造时,当地的户外体育对他震动很大。他立志要改变法国人对体育漠不关心的态度,但他更向往的是扩大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交流。顾拜旦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但不是照搬,而是把过去只限希腊人参加的古奥运会扩大到世界范围内。
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田径代表大会上,顾拜旦首次公开了恢复奥运会的设想,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游说工作,并发表了上文所提到的“奥林匹克宣言”。在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第一届重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会议决定,在1896年召开首届现代奥运会,历史名城雅典获得主办权,但这并没有得到希腊高层的全力支持。“坏消息”很快传回了巴黎,顾拜旦心急如焚。他当即推迟婚期,奔赴雅典。当时,主意已定的顾拜旦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法国人的字典中,没有“‘不能’二字。”
在雅典的上下奔走,让顾拜旦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希腊王储康斯坦丁。听完顾拜旦的请求后,心潮澎湃的王储激动地回答:“我对奥运会充满信心。”就这样,首届现代奥运会得以如期举行。巡展中,这个消失了100多年、如今又失而复得的原稿,将当时的那段历史又清晰地呈现在后人面前。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体现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巡展就像一台播种机、一个流动的展览馆,向人们展现并传播着奥林匹克永远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