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权在握的相父
诸葛亮和刘禅是一对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刘备在托孤时有两个交代:一是对刘禅说,你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事之如父;二是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禅执行了刘备的政治遗嘱吗?结论是肯定的,而且不但执行了,还有加码。
刘禅即位以后,诸葛亮得到了十分优厚的待遇:第一,封武乡侯。刘禅给了诸葛亮崇高的地位,武乡在哪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南郡的武乡谷,第二种说法是在琅琊的武乡县。学术界倾向于在琅琊的武乡县。琅琊是诸葛亮的老家,把老家封给他,是对他的一种尊崇。有人质疑琅琊不在蜀国的疆土内,怎么可能分封?其实是可以的,当时有一种分封的方法叫做遥领,虽然地方不在疆土之内,也可以分封。第二,开府治事。西汉初年实行丞相制的时候,丞相有三个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来又有了大将军。他们在西汉初年都是开府的。所谓开府,就是自己建立一整套办事机构,拥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丞相制度后来被废除。三国时期,曹操率先恢复了丞相制度,自任丞相,开府治事。刘备建国以后,也恢复了丞相制度,但是不开府,而刘禅让诸葛亮开府,比刘备更进了一步。第三,领益州牧。蜀汉政权的地盘基本上就在益州,既然是蜀汉的丞相,还领益州牧干什么呢?从国家制度上看,蜀汉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县,是地方。蜀汉丞相拥有的是中央行政权,益州州牧拥有的是地方行政权,让诸葛亮领益州牧,就是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了他。据裴松之注引《魏略》,刘禅还对诸葛亮说了这样的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所有的军政大事都由您做主,寡人只做一件事,就是祭祀天地和先祖。由此可以看出,刘禅将军国大事都交由诸葛亮处理。
●难还于君的朝政
刘禅即位以后,诸葛亮的地位和曹操一模一样,刘禅的感觉如何?不爽。根据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诸葛亮去世以后,全国各地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结果是“朝议不听”,就是不批准。于是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在街头巷尾设灵台来祭祀他们无限怀念的丞相诸葛亮。这时候有人向朝廷提出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结果是“后主不从”,又不批准。后来又有人提出来不如把民间那些随意的祭祀由政府规范起来,刘禅这才勉强同意在定军山诸葛亮的墓前立庙。
为什么刘禅会这样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形同软禁。刘禅即位以后很少出宫,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的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趟都江堰,这件事被《三国志》大书特书。刘禅17岁即位,整天在宫里不能到处走动,看一看都江堰还被人说成是玩物丧志,这是第一点。第二,不免挨训。读一下《出师表》就知道诸葛亮是怎样教训刘禅的,比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这是一个大人教训孩子的口气。而且据统计,不长的一篇《出师表》里有10处提到先帝,别说是皇帝,就是平民家的孩子,也受不了别人整天搬出老子来教训自己。第三,难以亲政。按照传统顾命或托孤的规矩,皇帝成年后,政权迟早要交还皇帝。作为顾命大臣、托孤大臣,任务是辅政,而不是执政,而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
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君呢?通常的说法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证据有四条:第一,轻信小人;第二,不战而降;第三,忘恩负义,忘记赵云相救之恩;第四,没有心肝,《乐不思蜀》的主角就是刘禅。但是这些说法也是可以讨论的:第一,历代哪个皇帝身边没有小人?所以不能说身边有小人就不是好皇帝;第二,不战而降,刘璋也是不战而降,刘璋降刘备就对,刘禅降曹魏就错,讲不通;第三,不封赵云,其实刘禅延续的是他父亲刘备对赵云的加封,赵云终其一生,都只是个普通将军,后来姜维等人提出建议,刘禅追谥了赵云,应该叫从善如流;第四,乐不思蜀,有人认为这其实是刘禅在装疯卖傻,这样可免司马昭起杀心。
●导致蜀亡的矛盾
实际上,刘禅并非无能,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刘备临终时给刘禅一封诏书,诏书里面提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有四个字:“智量甚大。”意思是非常聪明,非常有前途。第二,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马上废除丞相制度,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相互交叉,相互制衡。第三,延熙元年,北方有了战事,按照诸葛亮当年的做法,肯定要北伐。这时,刘禅下诏给蒋琬,说这当然是天赐良机,不过你也不要轻举妄动,“须吴举动”,看看吴国动了,我们再一起去打曹魏,这是很明智的决策。
根据前面的分析,刘禅并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不还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释是这样的:“亮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意思是因为刘禅还不熟悉行政事务,没有治国经验,诸葛亮才总揽全局。诸葛亮总是把刘禅包在自己的翅膀下面保护他,用心是好的,但是却影响了刘禅的成长。
关于诸葛亮不还政于君的真实原因,我猜测有三种可能:第一,诸葛亮希望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可称之为“虚君实相”,皇帝是一个象征,实权在宰相手里。这是一种最好的问责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后来被破坏了。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很可能想恢复这种西汉初年建立的制度。第二,任重道远,不敢放手。《出师表》里提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接过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他的责任心是很重的,深怕有差错,所以不敢放手让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去做。第三,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一开始就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通常理解为外部压力大,而蜀汉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先后去世,人才匮缺。其实,此时的蜀汉政权还有一个危机,就是他们的内部矛盾。蜀汉政权的问题,就在于内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