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曹魏政权一直把消灭孙吴放在第一位,后来才调整政策先灭蜀汉。曹魏从出兵到蜀汉灭亡,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关于蜀汉迅速灭亡的原因,历史上认为有四:刘禅昏庸、黄皓弄权、陈祗乱政、谯周误国。今天就讲第四个原因——谯周误国。
●不烂之舌断送江山
曹魏出兵灭蜀,司马昭命邓艾和钟会各率一支军队南下,8月从洛阳出发,10月邓艾的军队就已经打到了成都的门户广汉。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混乱,刘禅召开御前会议向大臣询问意见,大臣们分为两派,两派都主张逃跑,但一派认为应逃往吴国,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去南中。两派争执不休,刘禅也没有主张,这时,光禄大夫谯周站了出来。
谯周当众指出去吴国不可以,道理很简单,“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意思是自从有了皇帝,哪里有跑到别的国家去当皇帝的?谯周认为一个皇帝跑到了别人的国家只能称臣,那么既然要称臣,与其向孙吴称臣,不如向曹魏称臣,而且根据政治斗争的规律,从来都是大国兼并小国,所以吴国终究要被魏国吞并,等到那一天,我们难道再跟着吴国去投降一回?至于另一个选择南中,谯周说,南中可以去,因为南中还是蜀国的地盘,但是陛下要早做准备,这个时候去已经来不及了,“群小之心无意可保”,意思是手下那些小将、小官、小吏们已经不再拥护你。最终的结论很简单,就是投降曹魏。
谯周的投降理论发表后,朝廷一片安静,只有个别人怯生生地问了一句:邓艾都到广汉了,他会接受我们的投降吗?谯周说,东吴还没有灭亡,曹魏肯定接受我们的投降,不但接受我们的投降,还会客客气气地对待我们,给我们的陛下封一块土地,封个爵位,诸位放心。就这样,刘禅投降了曹魏。
可以说,蜀汉之亡是谯周说亡的,刘禅投降是谯周说降的。陈寿曾经评价,“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这句话正面在说刘禅一家平安无事,蜀汉百姓免遭战祸,都是谯周深谋远虑的结果,但后世很多历史学家大都痛骂谯周为卖国贼,认为蜀汉江山毁在谯周的三寸不烂之舌,都很义愤。
●君子卖国只为天下
那么,谯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通儒。谯周学问非常好,从《三国志·谯周传》中人们很难看到谯周有不良记录,相反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安贫乐道。谯周家里十分贫穷,他本人不置产业,埋头读书,废寝忘食。据说谯周读古人的书读到会心的地方,自己竟然笑起来,饭都顾不得吃。
第二,谯周对诸葛亮非常敬重。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成都,谯周第一个赶往汉中奔丧,结果谯周到汉中后刘禅下了一道命令,不准奔丧,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去,只有谯周吊唁,可谓英雄惜英雄。
第三,敢于直谏。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为所欲为,修宫殿、增乐队,还出去游山玩水,这时候谯周上疏直谏。所以,谯周不是小人,至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小人。
按照一般的思维,卖国贼肯定是小人,但一个不是小人的人出卖蜀汉,什么道理?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蜀国该亡,或者说在谯周看来蜀国该亡。三国时代,国家和天下是两个概念,天下高于国家,而天下是必须统一的,如果一个国家被认为阻碍了天下的统一就该灭亡,这就是谯周的思想。那么,谯周思想的来源在哪里呢?答案是杜琼,益州的大学问家。一次谯周去问杜琼,现在百姓都说“代汉者,当途高”。最终取代汉朝的是谁?杜琼说是魏。谯周不明白,杜琼说魏就是阙,阙就是古代皇宫门口两个高大的建筑物,又叫魏阙、象魏,所以民间段子里说的“代汉者”是魏。也就是说,谯周主张刘禅投降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政治立场问题。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很多问题都是政治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把政治问题解释为道德问题是一种很肤浅的历史观。毫无疑问,谯周、杜琼这些说法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但在中国古代,这种民间的段子往往是代表民意的。
●益州疲弊蜀汉危亡
蜀汉得罪了什么人,导致民间编出这些段子来呢?原因有四:
第一,分利不均。蜀汉政权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最上层的是荆州集团,中间是东州集团,下层是益州集团。而谯周、杜琼等都是益州人,是在政权中处于边缘化、次要化的人,对政权不满。诸葛亮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益州人中寻找可用的人才。但诸葛亮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刘备留下的既定的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的组织结构,其次他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益州世族的思想顾虑。蜀汉灭亡后,司马昭马上下令把蜀汉政权中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员全部调往中央,实行蜀人治蜀,这是益州集团所盼望的。
第二,治蜀过严。诸葛亮依法治国,执法如山,据记载:“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意思是诸葛亮治国太严,大家都很抱怨。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却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陈寿认为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意思是诸葛亮虽然管国家管得很紧,但大家都不抱怨。我认为两条史料都成立,因此大家不是抱怨不公平,而是抱怨治国太严。
第三,战事太多。谯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仇国论》,认为朝廷一定要审时度势,蜀国的武装力量靠发动战争去一统天下是不可能的。谯周认为,如果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其结果必定是土崩瓦解。谯周此次公开发表反对言论,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分,还升了官。说明这种看法有市场,甚至可能当局中某些人也认同。
第四,人民甚苦。《三国志·谯周传》在《仇国论》之前有这样一句话,叫“军旅数出,百姓凋瘁”。意思是由于蜀国不停出兵,人民的生活很苦。打仗要用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粮饷,仗是打不成的。战争费用从何而来?只能盘剥百姓。吴国有人曾经出使蜀国,回来以后报告说,蜀国“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这个国家肯定要灭亡。另外东吴还有一个叫张悌的人,在邓艾和钟会出兵的时候就断言蜀汉要亡。旁观者清,东吴作为蜀汉的邻国,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