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谯周误国 无力回天
孙吴易主 风云际会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07 年 8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吴易主 风云际会

    蜀汉之后,我们讲孙吴。孙吴之主是孙权,很多人认为孙权很有福气,小小年纪接过了父兄留下的一片基业,不像曹操和刘备白手起家。其实不然,孙权接班的时候是很困难的,怎么困难?八个字:年幼、势孤、内忧、外困。  

    ●接管江东一筹莫展

  

  公元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自此,孙权即位为江东之主。但此时东吴并非太平盛世,孙权也要面对许多问题:

  第一,年幼。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18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说法,还算未成年人。但孙权却非同一般,汉代的规矩,大县的长官称县令,小县的长官称县长,孙权15岁就当了阳羡县县长,很了不起,但总归是年幼。

  第二,势孤。《三国志·孙策传》中有孙盛的一句话,“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客观地说明了孙权接手孙氏政权时的情况,意思是孙策创下的基业不是一个积德的基业,因此政权不稳固。

  孙氏政权与刘备在益州建立的蜀汉政权一样,也是一个外来政权。孙坚、孙策、孙权是吴郡富春人,吴人在吴建立的政权怎么是外来政权呢?三个原因:首先,孙氏家族在江东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其次,孙坚发迹不在江东,而是在江西,他招募的将士称之为淮泗精兵。后来孙策继承了孙坚的部队,杀回江东才建立了孙氏政权。再次,乱臣余孽。袁术称帝后,在江东的世族、士大夫眼里就是乱臣贼子,孙坚是乱臣贼子的部下,那么孙策就是乱臣余孽。因为这样三个原因,当孙策带着孙坚的旧部回到江东的时候,江东的世族一致持一种抵抗态度。

  抵抗的结果是孙策大开杀戒,尽诛英豪。孙策不得不靠武力、暴力、杀戮建立起来的政权是“业非积德之基”,对于这一点孙策本人其实是明白的。孙策临终的时候做了两件事,一是在他的弟弟当中挑一个接班人,结果挑了最不像自己的孙权。孙策说得很清楚,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弟弟你不如我;但如果说得人心,保江东,哥哥不如你。二是托孤于张昭。孙策对张昭说了这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意思是如果孙权不能成事,就请先生取而代之。后面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缓步西归”。意思是说如果孙权在江东无法立足,就请张昭带领部队回江西去,江西才是根据地。

  第三,内忧。《三国志·吴主传》提到了孙权接班时的形势,边远地区的人民没有臣服,江东世族也不合作,而一些北方来的流亡人士则持观望态度。孙权接班以后,庐江太守李术马上造反,而且专门招降纳叛,谁不服从孙权的领导,他都收留到门下。

  第四,外困。当时北方的袁绍和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战,这一战不论谁赢谁输,对孙权都不利。二者之中的赢家,下一个目标就是孙权,何况孙权的隔壁还有一个刘表,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就紧挨着孙权的地盘,所以孙权接班时候的情况是“远有强敌,近有世仇,内存忧患,身无寸功”。孙策去世以后,只有18岁的孙权恸哭不止,因为他实际上接手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三股势力鼎足而立

  

  孙权渡过难关,得益于两个人——张昭和周瑜。就在孙权一筹莫展的时候,张昭和周瑜像两根擎天大柱帮孙权把这片天顶了起来。张昭率领所有的手下立孙权为主。此时,周瑜也从外地赶回吴县,从此留在孙权身边帮助他,并带头行臣子礼支持孙权。

  周瑜支持孙权的意义非常重大,为什么?我们来看一下孙权的政治地图。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一样,也是由三股力量组成的:第一股是孙坚、孙策留下的淮泗军事集团,简称淮泗将领,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周瑜。第二股力量是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时候从北方避难或者避乱到江东的流亡人士,代表人物有张昭、诸葛瑾等。第三股政治势力就是江东世家大族,简称江东世族,在江东地区有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按照顺序是虞、魏、顾、陆。

  三股政治力量有着不同的优势。淮泗军事集团拥有军队,代表枪杆子;而流亡人士代表了笔杆子;江东世族久居江东,占据经济优势,代表了钱袋子。孙权得到了周瑜的支持,有了军权,张昭作为流亡人士的代表起到了带头作用。剩下的就是江东集团,孙氏政权毕竟要在江东建立,江东建立的政权如果得不到本地人的支持,必定不能持久,蜀汉政权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不到本地世族的支持。孙权要在江东站住脚,必须争取江东世族的合作,实现孙氏政权的江东化。

  

  ●立足本土建立政权

  

  明白了这一背景后,我们就知道了一个人的意义,这个人就是鲁肃。鲁肃的意义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鲁肃的身份。鲁肃是江西人,他和淮泗军事集团有共同语言;此外,鲁肃也是一个流亡的、依托于权贵的人,和张昭这些人有共同语言;而且,鲁肃不喜欢袁术,他在政治立场上和袁术划清界限,这一点和江东世族又有共同语言。因此,鲁肃是一个和三股政治力量都有共同语言的人。

  第二,鲁肃投奔孙权的时机。孙权接班的时候非常困难,而此刻鲁肃已经跟随周瑜到了江东。孙策去世以后,鲁肃并不打算投奔孙权,然而就在江东世族反对孙权的关键时刻,鲁肃一下子站到了孙权一边,鲁肃对孙权的支持力度相当可观,这是时机。

  第三,鲁肃投奔的途径。一般来说,孙氏政权武以周瑜为首,即以淮泗将领为主,文以张昭为首,即以流亡人士为主。鲁肃是一个中间人物,这就打破了孙氏政权的格局,表现出一种政治势力合流的趋势。

  孙氏建国的道路就是“江东化”的道路,由一个外来的、依靠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政权,逐步过渡到依靠本地世家大族力量建立的政权,这就是孙权建国的道路。

  我们来看一看周瑜劝说鲁肃的时候是怎么讲的。周瑜说,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也就是说,身处这样一个乱世,是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最好时机,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周瑜引用了马援答汉光武帝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意思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不但君在挑选人才、挑选臣,作为人才、作为臣,我们也可以给自己挑选君。而在周瑜看来,孙权是值得选择的,他和鲁肃跟着孙权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摘自《中国电视报》)

3上一篇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