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解诸葛四谜
数风流人物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7 年 9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诸葛四谜

  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焕发人性光辉的时代。诸葛亮就是一个典范,他26岁出山辅佐刘备,在隆中决策时已经预见到刘备将来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三国鼎立时,他对内依法治蜀,对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直到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这就是诸葛亮传奇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同样也引起了后人很多争论,他被刘备三顾茅庐,有人认为是摆足架子不肯出山。他作为托孤之臣辅佐刘禅,被认为是效法曹操大权独揽。那么诸葛亮留下的一个个未解之谜,易中天先生如何评价?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孤独。虽然诸葛亮在后世备受推崇,但是一个历史人物在后代越是受到推崇,他生前就越孤独。诸葛亮的一生中有许多谜,这些谜被他的光辉掩盖了。

  出山之谜

  

  第一个谜是出山之谜。诸葛亮是怎么出山的?公认的说法是三顾茅庐,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登门自荐。三顾茅庐的说法有依据,就是《出师表》,但并不是诸葛亮端架子不肯出山,非得刘备三请四请,也不是他原本不打算出山,要三顾茅庐以后才出山,而是他原本就是要出山的。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是不会老死隆中的。

  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个国士,国士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我们熟悉的《毕业歌》中唱道:“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个普通的大学生都有做国家栋梁、担负起天下兴亡的志向,难道诸葛亮连这点志向都没有?而且,如果诸葛亮真是打算死守隆中、不肯出山的人,刘备不会看得起他。曾经有一个叫许汜的人去拜访陈登,陈登见了他以后,自己睡大床,让他睡小床,许汜耿耿于怀跟刘备抱怨,刘备说:“你是个国士,国士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现在天下大乱,正是你们报效国家、拯救人民的时候,你们都不肯出山,奈天下苍生何?不要说陈登瞧不起你,我也瞧不起你。陈登还算客气,让你睡小床,你到我家里我让你睡地上。”

  可见,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肯挺身而出的人,刘备是看不起的,而诸葛亮不是这样的人。《三国志》中记载,刘备败走当阳,和鲁肃一起来到夏口,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追过来了,形势危急,诸葛亮挺身而出,说:“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可见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因此当曹操准备攻打荆州的时候,诸葛亮才会主动去找刘备,只不过不知什么原因,这一次没有达成协议。因此诸葛亮又回到隆中,刘备再次到隆中去见诸葛亮。所谓三顾也不一定就是只有3次,也可能是多次,也不是去了3次只见了一次,可能次次都见到了,谈了很多的话,相谈甚欢,最后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诸葛亮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肯定的。那种作清高状,不肯为国家效力的隐士是酸腐文人的表现,不可取。

  

  并尊之谜

  

  第二个谜是并尊之谜,所谓并尊就是承认孙权称帝。我们知道,孙权称帝比较晚,但是后来还是称帝了。三国时代,首先称帝的是曹丕,曹操死后曹丕接替做了魏王,之后接受了陈群的九品官人之法的建议,和士族地主阶级达成政治交易,上演了一场所谓禅让的闹剧,登基称帝,改换朝代为魏。第二年,刘备宣布称帝,仍然称汉。孙权最后称帝,他派使者到蜀国去同刘备协商:可不可以有两个汉皇帝?这是很不合常理的要求,因为自从有了帝国制度以后,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国家、一个皇帝,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怎么能有两个汉皇帝呢?但是诸葛亮同意了,这在以前是不可设想的。当然,在三国关系中,诸葛亮是极力主张联吴抗曹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夷陵之战以后,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派邓芝使吴,恢复和东吴的盟好。从此吴蜀两家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邓芝第二次出使吴国的时候,孙权还没称帝。孙权提出了二帝并尊的设想,被邓芝断然拒绝了。但是当孙权当真称帝的时候,诸葛亮决定承认二帝并尊。

  诸葛亮为什么会这样做?易中天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务实精神。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看他的隆中对可有一句空话?并尊二帝就体现了诸葛亮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

  

  专政之谜

  

  第三个谜是专政之谜。诸葛亮一生中第一件辉煌的事情就是出山以后促成了孙刘联盟。但是赤壁之战后一直到夷陵之战,我们基本上听不到他的声音,他真正大展宏图是在刘备去世以后。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全面接管了蜀汉政权,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是所有的军政之事不管大小,都要诸葛亮决定。这是大权独揽,架空了皇帝。

  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忌讳的,因此历史学家对此要做出解释就觉得非常为难,解释无非是两种:一种观点是刘禅弱智,但实际上刘禅并不弱智;另一种观点就是诸葛亮贪权,但是事实证明他也并不贪权,他没有像曹操一样把自己的相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怎么解释呢?只能解释为他太负责任,他是不放心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这是能力强的人常常会有的心理,所以他事必躬亲。在北伐军和司马懿对垒的时候,司马懿问蜀国的人,你们丞相最近怎么样?蜀国的人说,我们丞相每天吃东西很少,但是工作很多,凡是打20军棍以上的事他都要亲自主持。有人认为这不可能,一个丞相怎么会打20军棍都要去数?还有人认为,这说明诸葛亮管理能力不行,不符合管理学的法则。

  易中天认为,诸葛亮不可能每次有人受罚20军棍他都要去主持,而是偶尔去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建立起他的法制。因为法制的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执法,立了法不能执法或者执法不严明,法制都会流产,所以这件事情表现了诸葛亮的负责精神,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治蜀之谜

  

  第四个谜就是治蜀之谜。诸葛亮治蜀概括来说就是依法治国,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纲纪严明,民风淳朴。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也是后代很多人纪念他的原因,因为我们都希望有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环境。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诸葛亮本人以身作则,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然而,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虽然治理得最好,却又是三国之中最先灭亡的,为什么会这样?

  易中天认为,这样的社会秩序不是出现在和平环境,而是战争环境。诸葛亮的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军人政府,他对蜀国的管理除了依法治国以外,还长期使蜀国处于战争状态,比如他的连年北伐。诸葛亮北伐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国内的反动派,国内矛盾激化时,他的化解办法就是转移视线北伐。所以他的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治安虽很好,但赋税很重。这样一个军人政府领导下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做到的风化肃然、吏不容奸,究竟好还是不好?大家可以讨论。

  实际上,诸葛亮的这种依法治国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依法治国不能画等号,对于他的精神我们只能抽象继承。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