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归晋后,天下重归一统,中国历史进入了士族地主阶级的时代,三国作为一个历史的插曲结束了,然而我们不会忘记在汉末的历史舞台上有多少英雄人物潮起潮落,意气风发。想当年曹操首倡义军,毅然举起了匡扶汉室的大旗。刘备为了兴复汉室四处奔波,孙权据有父兄留下的基业,对未来也是踌躇满志。曹操、刘备、孙权最终都站在了自己人生的制高点上,建立了自己的霸业,令后世钦佩不已。然而在三国中有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最终没有称帝,却留下了篡汉的历史骂名。而一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刘备最终称了帝,却留下了仁义的历史美名。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来看待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呢?谁是三国时期真正的英雄呢?
荀彧曹操理想冲突
易中天认为,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也就是不能简单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因为好人也有不好的一面,坏人也有做好事的时候,所以评价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看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局势。那么,汉末究竟是什么局势?谁是三国时期的英雄呢?
东汉末年,旧政已亡,新政未立,天下大乱。在这样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重建秩序,重归一统,天下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谁能为国家的统一做出贡献,谁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曹操是英雄,如果没有曹操平定北方,为将来的三家归晋打下基础的话,很难说我们的人民还要受多少苦难。孙权、刘备也是英雄,孙权平定江东,刘备平定荆州的一部分及益州,也就是说,三家之主都为将来的重归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因此,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因为统一不是某个人的专利,曹操、刘备、孙权都有权利,都有资格,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局面。
荀彧是三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说他重要不仅仅因为他为曹操平定中国北方做了诸多贡献,还在于他士族地主阶级的身份。荀彧是个名士,而曹操建立的政权是非士族政权,曹操是对抗士族、不喜欢名士的,比如杀孔融,杀边让。那么荀彧和曹操怎么会合作呢?而且荀彧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尚是袁绍任命的东郡太守,荀彧为什么要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呢?《三国志》的说法是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看透了袁绍不能兴复汉室,他把兴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希望曹操兴复汉室后还政于汉帝,没想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要做魏公了,荀彧认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着要篡汉,所以只好痛苦地离开了曹操,忧愤而死。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结果,就因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们的理想发生了冲突。荀彧的理想是恢复东汉的秩序,而曹操是要建立新的秩序,一个不同于东汉秩序的秩序。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冲突,而悲剧性的冲突一定是善的冲突。
鲁肃孙权搭档默契
相比较而言,东吴的情况就简单得多。因为东吴最重要的两个人——孙权和鲁肃都没有理想。鲁肃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先认清形势的一个人,官渡之战后,很多人还看不清形势的时候,鲁肃就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而7年后,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话还在说兴复汉室,可见鲁肃有远见。既然汉室不可兴,曹操不可除,所以鲁肃向孙权提出三分天下的设想,既然要三分天下,荆州和扬州或者说江东联合起来对抗北方,划江而治就成为必然。赤壁之战前,孙权决定和刘备联合,就因为7年前鲁肃已经把事情说清楚了,孙权心中有数,知道这是必由之路。所以,孙刘联盟、赤壁之战,鲁肃是第一功臣。
鲁肃的运气也在于他遇到了孙权,孙权同鲁肃一样没有理想,但有目标,他们的目标就是鲁肃提出的“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所以君臣之间有一种默契。但鲁肃死后,并没有得到孙权的高度评价,孙权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认为鲁肃主要的过失是不该荐言借荆州给刘备。
刘备诸葛亮关系微妙
曹操和荀彧是理想冲突,孙权和鲁肃是配合默契,相比之下,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就微妙多了,如鱼得水的时候不多。隆中对之后是如鱼得水的,赤壁之战后就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有理想,刘备有抱负,“欲信大义于天下”。
实际上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只知道男子汉大丈夫得干出一番事业来。他有抱负但没目标,没有蓝图,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让刘备豁然开朗。此时,他只请诸葛亮筹集粮草。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正式担任军师中郎将,任务是调集赋税以充军实。真正去夺取天下的时候,刘备带的是别人,入蜀时带的是庞统,入汉中时带的是法正,为什么不带诸葛亮?一个原因是粮草问题确实很重要,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萧何就主管粮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太正派,不能出奇制胜,因此刘备入蜀、征汉中都没有带诸葛亮,诸葛亮也没能完全发挥出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