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范蠡施计绝地求生
施苦肉计 得逞返国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7 年 9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家讲坛·范蠡》之三
范蠡施计绝地求生

  由于范蠡精通韬略,足智多谋,终于在越国的政坛上站稳了脚跟,成为越王勾践身边的重要谋臣。到了公元前494年,由于战乱不断,各诸侯国以大攻小、以强凌弱,越国在艰难的夹缝中生存。面对强手如林的大国,作为谋臣的范蠡该如何辅佐越王勾践呢?

  

  ●兴师伐吴 大败求和

  在春秋各国争霸过程中,越国不是一个强国,无论是它的国土面积还是它的人口数量、国力,都无法和其他国家相比。在和越国接壤的国家中,最使越国感到不安的是吴国,吴越之间有过多次战争,其中有两次战争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最大。第一次战争是公元前496年,当时吴王阖闾得知越国刚即位的国君勾践,年纪轻,政治经验不足,治国、治军的能力也不强,于是吴国乘虚而入,在携李摆开了战场。越国被迫迎战,越王勾践派出了一支由死刑犯组成的敢死队,在阵前每人手拿着一把短刀对着吴国军队大声喊道:“我们已经是死刑犯了,今天来到这里就是要死给你们看看。”然后纷纷拿起刀自刎。吴国军队没见过这种阵势,出现了一些骚乱。越国军队趁着吴国军队军心不稳,猛冲过去,打败了吴国军队。吴王阖闾身中一箭,回国后不久就死了。这场大战就是著名的携李之战。

  阖闾的儿子夫差即位后,决心要替父报仇,为了表示他的决心,他每天睡在柴草上,并让一个人每天站在庭院中,只要他出门,这个人就冲他喊:“大王,你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了吗?”夫差立刻大声回答“我没有忘记”,以示他对越国的仇恨心理。

  越国在这次战争中取胜,有很大部分是侥幸,可是勾践却骄傲了,于是他在3年之后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范蠡得知勾践的意图后,苦苦相劝,说现在时机没有成熟,不应该发动对吴国的战争,但是勾践一意孤行,不听范蠡的劝阻,终于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结果越军大败,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由于山上缺水断粮,整个越军陷入了困境。勾践派人到吴国请降要求讲和,夫差不答应。勾践非常恼怒,要带领士兵跟吴军拼个鱼死网破。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勾践征询谋臣范蠡的意见,范蠡提出还是派人再去求和,争取一线生机,然后他又提出了一步转危为安的险棋,就是“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意思是说勾践一定要低下身去,用最卑谦的词和最谦和的话语去求得吴国的谅解,然后给吴国送去乐队、女子,如果这样他们还不答应,就干脆到吴国去当奴隶,以表示讲和的诚意。

  同时他们又了解到,在吴国的中央政权内部有一个叫伯嚭的人贪财好色,可以从他这里攻破一个缺口,让他在夫差面前替越国说好话。于是勾践就派人从会稽城内找了8个美女,同时带了一些非常贵重的礼品,由文种送给伯嚭,伯嚭见到美女和礼品,就答应替越国说好话。

  第二次求和的使者是文种。当文种快到吴王大营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诚心诚意要臣服于吴,就用膝盖跪着走路。这就是范蠡的主意——一定要用最低下的姿态,最谦和、最卑下的语言求得吴国的原谅。吴王夫差有些心动,但是谋臣伍子胥力谏,说文种实际上是在欺骗他们,不可能是真正想跟他们讲和,现在来讲和只是缓兵之计,是为了将来东山再起,所以他坚决不同意和越国讲和。文种一看,只好使出最后一招,说如果不答应求和,越王就要同吴国硬拼,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于是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请降,并让越王勾践吞噬战争失败的苦果,到吴国为奴。

  

  ●不离不弃 随行为奴

  为人臣者讲究忠勇诚信,是范蠡思想的重要体现。范蠡在越王勾践败军亡国最困窘的时期,始终不离不弃,帮助勾践雪耻复国。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准备起程前往吴国,临行前勾践决定带一名大臣到吴国以防不测,他决定带文种去,因为文种当过地方官,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办事能力比较强。勾践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范蠡,但是范蠡反对,他说:“在国内治理百姓我不如文种,但是离开国家到外面去,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需要出主意、拿办法的时候,文种不如我,我愿意和大王一起去吴国。”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范蠡的人品。

  第一,范蠡自愿跟越王勾践到吴国,实际上是他看到了文种的长处,也就是文种当过县令,治理地方有一套经验,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应该让文种发挥自己的特长。

  第二,范蠡知道和勾践到吴国是要当奴仆,面临的不仅是干苦力活,还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连生死都不可知,如此危险的事情,可见范蠡的人品是非常高尚的。勾践思来想去,也觉得范蠡的主意更好,所以就答应了和范蠡一起到吴国。

  公元前492年,按照吴越之间达成的协议,在越国战败后的第二年,越王勾践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到吴王夫差身边做奴仆。那么,越王勾践和范蠡到了吴国以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吴王夫差又是怎样对待兵败之人的呢?

  

  ●拒绝荣华 追随越王

  勾践一行进入吴国见到吴王夫差后,勾践不断地叩头,先请求吴王夫差恕罪,他说:“东海贱臣勾践,上愧皇天,下负后土,不自量力,侮辱了大王的将士,我对吴国犯下了大罪,大王你能够赦免我的罪过,让我当个奴仆,我心甘情愿在宫中为大王打扫尘土,只要能保住我的性命,我就不胜感谢,我一定听您的吩咐!”

  虽然与越王有杀父之仇,但吴王夫差的感情非常丰富,他听了勾践这一番话,既高兴又有些心软,高兴的是勾践当年不可一世,现在却乖乖地跪在这里,叩头如捣蒜。同时他又心软,于是他说:“对,你们是错了,但是你们现在来了,我也不可能对你们采取别的行动。”

  看到夫差心软,伍子胥非常恼火,《越绝书》记载伍子胥“目若燥火,声如雷霆”,伍子胥说:“大王你知道吗?一只鸟在天上飞,地上的人都准备把它射下来,现在越国就像飞鸟一样已经进入我们的庭院,你还能让它飞走吗?”伍子胥的态度很明显,既然勾践来了,就干脆把他杀掉。但夫差不同意伍子胥的说法,他说:“我听说随便杀掉降服之人会祸及三代,我不是同情勾践才不杀掉他,我是不想违背天理才不杀他。”旁边接受了越国贿赂的伯嚭也支持夫差,他说:“子胥的话只是一时之计,而没有从长远考虑,希望大王不要听他的。”所以夫差就决定留下勾践。

  范蠡为保存勾践性命,运用计谋打掉了勾践作为君主的全部尊严,从而博得了吴王夫差的怜悯和同情,不准伍子胥杀掉已经温顺如羊羔、木讷如农夫的勾践。勾践的性命虽然暂时得以残喘,但是作为一国君主,他将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精神的刺激。在精神的刺激中有一个最大的刺激,就是夫差发现范蠡是一个高人,勾践之所以态度这么低下,一定是范蠡的主意,夫差就想让范蠡离开勾践,为自己服务。

  有一次,他召见范蠡和勾践,对范蠡说:“我听说贞妇不嫁给那些破王之家,贤人不在那些行将灭亡的国家做官。越王无道,把国家搞得这么破烂,是一个无道之君,你还帮助他干什么呀?我建议你为吴国服务,我会重用你。”范蠡并没有为之所动,他很坦然地说:“我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议论政事,败军之将也不敢说自己如何勇敢,我在越国为臣的时候,我做得不够好,不够忠诚,不够守信,如今越王由于不听您的号令,调动军队与您作战,致使我们犯下了罪孽,君臣一起投降,承蒙大王的鸿恩,使我们得以保存性命,我希望在这里为您打扫宫院,受您的驱使,这就是我的心愿。”这番话一是告诉夫差我不会离开勾践,二是暗示勾践你不听我的,现在终于得到惩罚,但我还是愿意帮助你,希望你以后一定要听我的。

  勾践听了范蠡的一番话,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一是感动于范蠡的忠诚,二是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建议。范蠡依然同勾践一起每天干活,但是他们这种生活能维持多久?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