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初入宫廷
狐媚惑主
后宫风云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12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家讲坛·千古女皇武则天》系列之三
狐媚惑主

  冒不韪病榻偷情

  早在进入感业寺前,武则天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今后谋求出路。《唐会要》记载:“时,上在东宫,因人侍,悦之”,由此可见,早在唐太宗生病的时候,武则天就已经和侍奉唐太宗的李治建立了感情。李治和武则天是儿子和庶母的关系,而且武则天比李治大了4岁,要想弄清李治为什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爱上庶母,就要分析李治的性格。

  李治是唐太宗的第9个儿子,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本与太子无缘。在李治之前,唐太宗曾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谁知李承乾无恶不作,于是唐太宗对嫡次子魏王李泰的喜爱超过了太子。李泰看见父亲对自己的宠爱超过了太子,就阴怀夺嫡之志,觊觎皇位;而李承乾看到父皇不再器重自己,弟弟李泰又野心勃勃,也开始结交文武大臣,妄图提前夺权。贞观十七年,李承乾事发,唐太宗亲自提审李承乾。面对父亲的审问,李承乾说出了心里话,若不是李泰苦苦相逼,我何至于走到这一步;事后唐太宗思来想去,痛下决心将李承乾和李泰双双废弃,立嫡三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意相投博得圣宠

  李治具备不具备当太子乃至当皇帝的素质,首先要看他的性格,可归纳为5点:

  第一,孝顺。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李治刚刚9岁,他痛哭流涕,连唐太宗都备受感动。贞观十九年,唐太宗长了一个毒疮,不能走路,李治帮助父亲把毒吮了出来。

  第二,友爱。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双双被贬,李治前去送行,看到两个哥哥衣衫单薄,上书唐太宗,希望唐太宗念及父子之情,赐予衣食。

  第三,聪明。《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幼而步歧嶷”,意思是聪明绝顶。李治的聪明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他的文章华丽,字也写得好。另外,李治还会谱曲,他谱的曲子曾在宫中风靡一时。

  第四,懦弱。李治的懦弱是出了名的,为此唐太宗煞费苦心。比如唐太宗晚年东征西讨,是给儿子奠定和平的环境;杀了几个桀骜不驯的大臣,是为儿子创造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临终之前,唐太宗还给李治安排了几位顾命大臣,也是针对他懦弱的性格。

  第五,李治对年长的女性有很强的依赖性。李治对年长、有权威性的女性一贯依恋,从小到大都是如此,所以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李治有恋母情结,并非空穴来风。

  相对于李治,武则天刚硬、勇敢、爱出风头,这种性格和他的性格恰恰形成了互补。所以,柔弱的李治一看到武则天英姿飒爽的样子,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李治爱上武则天的时候,唐太宗行将就木,武则天知道,要给自己找出路,就必须促使自己和太子的感情深入发展下去。

  表思念尼寺传情

  李治当了皇帝后,并没有特殊照顾武则天,还是让她跟随其他妃嫔一起到感业寺出家为尼,自己则为成为一个好皇帝而努力着。

  在感业寺里,武则天努力维系着和唐高宗的感情。她曾写过一首诗,名叫《如意娘》,诗中写道:“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后来的大诗人李白看到后,也不由得怅然若失,觉得自己不如武则天。这首诗或者类似的其他情书终于打动了李治。唐太宗周年祭日这天,李治到感业寺上香、祈福,同时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唐会要》记载,“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很多学者不认可这条记载,认为忌日行香是国家礼典,肯定有大批随员,两个人在这样的场合不能相对而泣。但我认为这条记载是正确的,有3个理由:第一,《唐会要》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史书,保存了唐朝大量的原始资料,没有必要制造谣言;第二,武则天在感业寺等待一年才盼来李治,她不能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第三,武则天敢于冒险,她愿意赌上一把,所以纵使身边有千军万马,武则天也能够与李治执手相看,潸然泪下。

  经历了病榻偷情、尼寺传情、执手激情,武则天开始等待回宫的机会。

  本文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